|
辛旗副會長暢談對國家命運及世界格局的最新思考 |
中評社╱題:“辛旗:人類文明發展走向與世界格局及兩岸前途” 作者:陳慶祥、劉曉丹、單寧(香港),中評社記者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日前造訪中評社香港總部,與中評社青年記者進行了一次精彩對話。從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到辛亥百年,從兩岸前途到中美博弈,辛旗深入地闡述了對國家命運及世界格局的最新思考。
精彩語錄:關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
•人類所有的利益爭奪,都塗上了宗教色彩,都有文明的依據,“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幌子,或者說“文明的藉口”。
•世界幾大文明在當今世界局勢的發展之下,進入了新的階段:宗教的影響開始弱化,經濟模式發展的影響開始上升。
•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股票二代,不管甚麼二代,不用奮鬥,就有房子車子,甚麼都有,整天整整容、泡泡妞、搞個花邊兒新聞在全世界炒作炒作。最典型的就是帕麗斯·希爾頓,這種生活方式已經侵入全世界。剝奪中產階級晉階、剝奪年輕一代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必然結果。
•全世界各國青年和中產階級失落,怎麼會不發生革命?這就是現在全世界人類文明面臨的最根本的危機。給年輕人一條活路吧!收一收資本的狂飆吧!減輕一點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地產投機吧!股票、交易、市場、商品交換,當年莎士比亞筆下《威尼斯商人》中描繪的割一磅人肉多少錢,這種觀念對人類的侵襲是非常恐怖的,其結果就是最後社會沒有公義、沒有道德、沒有信用、沒有規則、沒有基本的行為規範,甚麼都用金錢來衡量。
•世界上那麼多的文明,都哪裡去了?怎麼全都成了資本家的工具?
•房地產,一筆胡塗帳。樓越蓋越高,私人會所和莊園豪宅越來越多,結果是土地兼併、空間兼併,連帶視覺兼併、聽覺兼併,把人類所有的基本本能,五蘊六根都變成金錢交換的籌碼。
•人類確實應該認真考慮未來的發展,如果我們不主動規劃,不用理論引導,沒有一批有責任的政治家站出來,而是任由政治家變成金融資本家和各類開發商的代表或附庸工具的話,將來人類肯定出現重大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人類社會因貧富懸殊、社會不公、階層矛盾導致的總體躁動,不排除導致互相之間的戰爭爆發。這種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式,已經快走到盡頭了!
•人類的精神文明和幾千年積累的不同地域、民族的文明,即將要毀於一旦。如果不重視這些問題,人類的災難將以某種生物災難、自然災難和人類災難的形式爆發出來。
關於兩岸問題和中美關係
•一個國家不統一,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強國,這個民族也不能驕傲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台灣問題未解決,中國就未真正擺脫列強對中國的欺辱和遏制。
•台灣問題,到底是走向統還是走向拖,這是關鍵。中國大陸是希望走向統,美國是想走向拖,拖的過程中,增強台灣的“主體意識”,形成實際上的“獨”,這是美國的如意算盤。
•美國歷來都是“兩洋戰略”,太平洋和大西洋,只是在不同時期,側重和力度不一樣。現在一系列動作都反映了美國由“兩洋並重”,逐漸向以太平洋為主的方向發展。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威脅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重新部署。陸軍部署不見得那麼明顯,但需注意它的“海空一體戰”和空中打擊力量。
•看一下周邊的形勢,就會想到古人跟我們講的“內無憂患外無強敵者,國恒亡”,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時間在中國這一方,無論是台灣海峽的“小兩岸關係”,還是太平洋“大兩岸關係”,時間都在中國這一方。這一點,中華民族應該有這個信心。
以下為辛旗與中評社青年記者對話的全文:
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您對世界各大文明和宗教都深有研究,您的著作《諸神的爭吵──國際衝突中的宗教根源》更早於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問世。您當年精准判斷,如今很多已經獲得驗證。在當今美國顯現衰落跡象、中國和平崛起的大格局下,未來東西方的衝突將是怎樣的發展趨勢?東西方文明衝突的新的平衡點在哪裡?抑制新一輪衝突的辦法是甚麼?
辛旗: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也非常尖銳。我1992年當時寫《諸神的爭吵》這本書,是為了後冷戰時期進行準備的一種思考。記得當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未來”叢書,其中一本非常有名的叫《從搖籃到墓地》,書中主要寫到晚清洋務運動中嚴復怎樣留學英國,回國後沒有進海軍,而是在同文館翻譯西方思想經典,把《天演論》帶來。他跟中國人講,我們不要再溫文爾雅了,儒家文化讓我們夠文明的了,但是現代社會其實是回到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我們需要武裝到牙齒,青面獠牙起來,因為當時群狼環視。後來四川人民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出版一套“世界熱點”叢書,看看世界目前究竟發展到甚麼程度。那時美蘇已經達成中程導彈控制協議,也進行了核武器削減談判,接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冷戰到來,看看那時候中國怎樣看待世界。為此,我受邀寫了這本關於冷戰後世界格局變動,怎麼看未來發展的書。我大學學哲學、研究生讀歷史,對世界歷史宗教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經過反覆考慮,選了這樣一個題目。1992年底動筆,1993年上半年寫成,因為涉及民族和宗教問題,經有關部門審查了半年,於1993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