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天安門面積超大 為了跟蘇聯鬥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04 10:33:19  


資料圖片:文革期間,天安門舉行的國慶遊行。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代北京人,伴隨著一次次到天安門游行,在政治風雲中長大。他們,乃至這一代中國人,其生命歲月都不可避免地與天安門融為一體。

  1949年10月1日,北京七中的初一學生李永明一大早吃過早飯,就隨著學校的隊伍向天安門進發了。老師告訴他們,要到天安門去開一個大會,到了那裡李永明才知道,是開國大典。

  在現場,誰也不知道,大典什麼時候開始,老師也不知道。但大家都非常興奮,他們在天安門廣場上互相拉歌聯歡,不知不覺,午飯時間也過了。那一天,天安門廣場和東長安街上聚集了30萬民衆和將接受檢閱的解放軍官兵。大家都在等待著一個時刻。

  李永明後來回憶說:“我猜想,中南海可能原來想上午就開會的,由於有種種原因,有些事沒結束或辦完,結果下午三點才開始。”實際上,此時新中國的領導人們正在中南海開會。下午2點,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宣誓就任主席。下午3點,他與朱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在那裡,毛澤東發出了被載入史册的強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那一天,30萬軍民走過天安門。先是受閱部隊走,再是等待在東長安街的群衆隊伍走,然後,排列在天安門廣場的數萬群衆也移到了東長安街,走過天安門。足足走到了晚上七八點鐘,李永明記得,大典結束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人也餓壞了。

  那一年,李永明14歲,剛剛從北京郊區的房山考入北京城裡的中學。這是他第一次到天安門參加大型政治活動。他沒有想到,後來他自己都數不清究竟去了多少次天安門廣場,他一生中的最好時光都將與天安門廣場相關聯。

  其實,何止是李永明,新中國成立後的這一代北京人,乃至這一代中國人,他們的生命歲月,都不可避免地與天安門融為一體。

  改造舊世界

  李永明第一次來到的天安門廣場,只有今天的五分之一大。他記得,“長安街上分別有東三座門、西三座門,廣場南部還有軌電車。天安門以南正陽門以北,還有紅色的圍墻。”那是一個T形的廣場,被圍墻、城門和公交綫路給包圍。

  嚴格說,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政治集會場所,只是皇家紫禁城的正門前的一塊寬闊空地和通道。這樣的廣場,除了襯托皇家城垣的威嚴外,它的實際作用是可以容納參加科舉殿試的舉子們在此等候“傳臚”,得知自己是否金榜題名;另一個實際作用,是每年“秋審”“朝審”時,各級官員將被判刑的犯人的案子會審,等候皇帝勾決。特別是在朝審時,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都要一排排地跪在這裡。

  說當時的天安門廣場是“T” 形,是因為它向南伸展,南北方向伸出一條寬65米、長達500多米的長道,直到正陽門。當年的長道兩側,有“東千步廊”和“西千步廊”,千步廊外側,分布著明清兩代的朝廷衙門“五府六部”,如禮、吏、戶、兵、刑、工諸部,中軍都督府、大理寺等等。所以,這裡歷來也不是普通百姓能來的地方。

  歷代封建王朝并沒有為城市提供政治集會場所的意識與傳統。但新生的共和國則不同。新中國成立以後天安門廣場的改建工程,就是把這些“五府六部”逐漸拆遷推平,使天安門廣場真正擴展為一個方形的、能容納100萬人的世界最大廣場的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