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從人員為此緩頰,認為是參考汪精衛寫孫中山先生遺囑之手法。此說更是不通,畢竟蔣、孫遺囑兩者情況大不相同。汪兆銘為孫文寫遺囑,一是遺囑內容完全系孫先生之生前口授;再者,汪兆銘本系孫中山屬意的重要骨幹,何況汪氏是在遺囑供黨政要人簽名的區域內,注記“筆記者汪精衛”六字,而不是把名字注記在遺囑本文內。
一九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蔣經國下令編印的一部紀念文集中,蔣介石這份政治遺囑的“秦孝儀承命受記”及首長簽名字樣,全部不見了,但是“耶穌基督”四字仍然留存在內,遺囑日期依舊是寫“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至於蔣介石的“家事遺囑”,應該早在其晚年時期,在蔣氏父子及蔣宋夫妻之間,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過程裡,已經作了完整的交代。綜觀而論,真正算得上是蔣介石親自授權的遺囑,還是蔣介石病中,以危顫顫的右手寫下的那十六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在蔣介石最後的日子裡,他似乎冥冥中對清明節感觸特深,尤其是他再三品讀那句詩:“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他應當早已體悟,此生功名塵土、榮辱得失,如今俱往矣!遺囑不遺囑,對蔣介石已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來源:《先鋒.國家歷史》 作者:王豐 台灣知名傳記作家,蔣介石家庭傳記歷史權威,著有《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蔣經國情愛檔案》等15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