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速度”
從蘇州到長春,除了2000公里的遙遠距離外,兩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及其背後的政治土壤也截然不同。王珉顯然並不輕鬆。
他到吉林後的第一張薪資條,上面的金額是2000元左右。“是津貼還是補助?”他問秘書。“是工資。”秘書回答。
王珉隨即陷入了沉思:2004年吉林省GDP總量為2958.21億元,而一個蘇州市的GDP為3450億元,一個省卻敵不過一座城市。
從蘇州到吉林後,王珉發現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要比自己想象的落後,但吉林省的基礎要比自己想象的好。“吉林的計劃經濟色彩還比較濃,不僅僅是體制機制不活的問題,幹部群眾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創新意識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基本上還是處在計劃經濟氛圍里,什麼事都靠政府。這一點不像蘇南,蘇南地區本身市場經濟萌芽出現得就比較早,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很好,像當年的鄉鎮企業,風一吹就遍地開花,兩地在這方面有很大不同。”
“王珉主政吉林後,有一點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吉林省的政風,他沒有官架子,既有學者型官員的溫和,又有在基層打拼中磨煉出的堅韌和鐵腕作風,工作上可謂剛柔並濟。”單強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王珉到吉林後第一次給省級領導幹部開會,不到半天時間就散會了,“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多領導的司機都來不及開車過來接。”
吉林省政府的一些官員坦言,跟不上王珉的速度。到吉林後,王珉在各種場合都倡導並身體力行地貫徹“三短”和“三實”作風,即開短會、講短話、發短文,重實幹、辦實事、求實效,並以此為切入點,促進政府提速。
速度對於振興中的吉林顯然最為需要。
有這樣一個事例可以印證王珉對於“吉林快跑”的迫切心情,在制定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時,省發改委原想在2004年基礎上再增長20%,王珉覺得太低了,應該增加一倍,後來將2005年的目標定在了1600億元——比2004年增長42%,但王珉還是覺得沒有蘇州增長快。
單強回憶說,“記得王珉剛到吉林3個月的時候,我去拜訪他,那時候,他的腦海里就已然形成了吉林未來發展的大框架。他對經濟發展有著戰略性的眼光,政府決策者應多考慮戰略問題,而非戰術問題。”而在王珉的老同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博導左敦穩看來,王珉的執政風格和在高校時的教學風格一脈相承,“他就是這樣,樸實無華卻嚴謹求實,執行力非常強。只要是他認准要做的事情,就一定會雷厲風行地做好,並且他有很多想法,有很好的切實可行的思路。”
通過對吉林省9個州市的調研,王珉很快就向吉林省廳局長們推薦了一本書——《東北咋整》,這本聽上去有些像2009年出版的《中國怎麼辦》的書,竟在當時的吉林省廳局長幹部中悄然形成了一股閱讀熱潮。
就在人們紛紛猜測王珉能否成功移植“蘇州模式”時,殘酷的事實便給了他一個“下馬威”——2005年上半年,吉林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增長速度跌落到全國倒數第一,吉林經濟不但沒跑起來,反而慢了下來,王珉的“快跑”戰略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