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華盛頓神話”在中國的悲歡際遇
孫中山樂觀太早了
在近代中國,孫中山實踐“華盛頓神話”的悲劇性結局,無疑是最意味深長的一幕。
孫中山和華盛頓均是在中美兩國由君主政體轉變為共和政體的關鍵轉折點上,被推上了歷史舞台。然而,華盛頓取得了成功,美國後來居上,其成熟的憲政體系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仿效;相反,孫中山創建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體制卻如曇花一現,很快夭折,成果被袁世凱所竊奪。同途何以異歸,人們不禁要追問:同樣致力於實現民主共和、追求國家統一,為什麼華盛頓二任隱退,孫中山卻三月任終?為什麼美國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國卻一再出現專制複辟?難道華盛頓的政治神話,真如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所言“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
文化土壤決定文化傳統。由於中美兩國所處環境、時局的不同,注定了“華盛頓神話”在中國失敗的結局。
美國是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國家。1620年9月16日,102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登上北美大陸以前,其中的四十一位男人就在船上簽署了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他們承諾:“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這就是美國精神的先軀,它否定了由來已久的君權神授思想,表明人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公意實行自治,管理自己的生活。“自由”這個無比神聖的概念,從此根深蒂固地存在於美國人的頭腦中。為了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美國人可以義無反顧地犧牲一切直到生命。正如弗吉尼亞州行政長官亨利號召人民反抗英國暴政時慷慨激昂的演講:
難道生命如此珍貴?難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於非要用鐐銬和奴役去換取它們?我不知道別人何去何從,我的抉擇是:不自由,毋寧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