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外交部翻譯:鄧小平“就像個預言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8 09:28:02  


 
  大多數時候,會見結束後,一場宴會必不可少。鄧小平也喜歡在宴會上與外國領導人私下交流,因而作為他的翻譯,施燕華經常顧不上吃飯。

  一次,施燕華陪同鄧小平出席國宴,鄧小平看到一直坐在身後翻譯的施燕華沒有飯吃,就把面前的蘋果切了一塊給她,還遞給她盤子裡的面包。而另一次在國內招待外賓,鄧小平則在宴席中對外賓做了個“暫停”的手勢——“讓翻譯吃點東西”。

  鄧小平是四川人,每頓飯離不開辣椒,偶爾也開玩笑似的力勸怕辣的上海姑娘施燕華吃辣:“吃些辣子好,不辣不革命哦。”玩笑歸玩笑,他不忘照顧施燕華的口味。上了甜食後,鄧小平會把自己的那份推到施面前讓她吃雙份,“女娃子愛吃甜的。”

  1980年代,鄧小平的右耳聽力已經很弱,因此與他打交道的官員,或是翻譯,都須大聲說話。

  1985年,張維為第一次作為鄧小平的翻譯,陪同會見了來訪的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甫一見面,鄧小平用右手食指指了一下自己的右耳,“這個零件不靈了”,又指著自己的左耳,“這個稍好一點,所以我見客人都是這樣坐的”。

  鄧小平指的是,國內一般領導人見外賓,客人坐在主人的右手側,而鄧因為左耳聽力好於右耳,見人都把客人安排在自己的左側,“除了耳朵,其它零件都還正常運轉”。穆加貝聞言哈哈大笑。

  把身體各個器官比作機器零件,“據說是紅軍時期開始使用的話語。作戰受了傷,如果大難不死,就互相調侃稱丟了哪個零件。”張維為說。

  而高志凱1986年陪同鄧小平會見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時,由於交談甚歡,鄧小平親自把溫伯格送到門口,並在分手時開口說了一句英文 “goodbye”。這是高志凱印象中,鄧小平唯一一次說英文。他當時條件反射般地把它翻譯成中文,並附在鄧小平的耳邊大聲地說了一句“再見”——並沒有意識到這是鄧小平自己說的話,“他扭過頭來,然後自己再用中文說了聲‘再見’。”高志凱至今忘不了鄧小平當時的眼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