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北京晨報》報道,老北京“東富西貴”,此說流傳甚廣,但究竟何意,爭論頗多。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第一,東和西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因清末東城區多商家,西城區多王府。第二,西指老宣武區,東指老崇文區,因清制漢官非功不得居內城,故漢吏多住崇文,他們與商人暗中勾結,多成富人,而漢官多住宣武,清室為漢功臣賜第也多在此。第三,指前門大街,它東邊多票號、大買賣,故稱富,西邊多會館、戲園等,故稱貴。
那麼,究竟哪個更準確呢?
首先,“東富西貴”說從何而起?一說為明朝,一說為清末,但後者更有道理。因清代城市規劃巨變,內城皆為八旗駐地,就算明代有過“東富西貴”,至清也完全被推翻。到清中期時,北京內城幾乎沒有字號,而典籍中也未見相關記載。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東富西貴”說,則不可能指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明時商業已很發達,當時它東邊多是糧店,也談不上“貴”。前門大街原本寬闊,但游商占路交易,後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門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貴”,豈敢如此操作?此外,東邊的大栅欄一帶也很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