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史料還是不夠,有缺失”
除看書面材料外,他們還要走訪當事人,核實材料。關鍵人物不在了,就走訪與周恩來有過接觸的當事人,這類材料被稱為口述史。這項工作,從8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到了1997年,走訪過的總有幾百人。
每次採訪,經文獻研究室批准後,先跟採訪對象聯絡。對方有時提出,要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或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研究室與對方通氣後,採訪就可以進行了。
一般由研究室一位比較資深的領導人帶著年輕人去,讓年輕人做筆記、錄音及事後整理。“我那會兒常帶高文謙去訪談,要他作記錄和整理。”金衝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走訪王力大約有七八次。他提供了一個重要細節。對於“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提法,周恩來提出:路線只有左和右,沒有什麼反動路線。毛澤東做了解釋,但依然採用了這種提法。
毛、周二人單獨談話很多,都沒有記錄,他們也不跟別人談。所以,這一細節成了目前所能找到的文革期間周恩來向毛澤東提出不同意見的唯一證據。
廖心文和安建設都曾去國務院原副總理穀牧位於北京西單附近的家中拜訪過。文革時,穀牧是周恩來領導的國務院業務組的成員。“穀老每天都寫日記,而且用毛筆,竪著寫。”安建設說。
穀牧的日記為他們提供了不少線索。1967年的“二月逆流”之後,一批老革命家“靠邊站”了。穀牧的日記記載著,1971年的五一節,周恩來積極安排老幹部們都上天安門亮相,以促進他們的“解放”。
採訪有時會持續數日,或者數次。對喬冠華、吳法憲、王力等人的訪談都在六七次以上。所有採訪記錄會整理出來,返回給採訪對象,經確認無誤後,歸檔保存。這些檔案只供寫作組的人使用。因當時周傳和年譜同時進行,這些資料可以在兩個組里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