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 |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5·12大地震後第二天,周春芽便率先發起包括方力鈞、張曉剛、王廣義、徐冰、俸正杰多名藝術家在內的保利義拍,這次籌款高達8472萬元的拍賣令人激動,藝術家不僅捐出了自己最為看重的作品,比如王廣義的《大批判-快遞》,有些還專門為地震創作了作品,比如劉野的《哀傷—— 為地震中失去的孩子們而作》、周春芽的《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而發起人周春芽不僅在創作作品時冒著餘震的危險堅持留在四川,更為灾區捐錢送藥,他向記者透露說,“張曉剛在發給我的短信中稱自己是流著泪為灾區創作作品”。此次義拍,也使得當代藝術領軍人物史無前例地同時站在公衆的聚焦下,藝術家只關心作品價格,不肩負社會責任的說法不攻自破。
除了一綫藝術家,很多當代藝術家正處於發展階段,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放弃自身的創作原則,在作品中依附知名藝術家的創作元素,或者跟風創作,使得市場出現符號化、庸俗化沒有生命力的作品。但沒有生命的作品很快會被市場淘汰。這也就是從1994年內地第一場油畫拍賣以來,一直活躍於市場的藝術家並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北京798東南角一座保留著原始廠房形態的空間門口,一座巨大白色玻璃鋼男女塑像擋住了人們的去路,雕塑中仿佛即將融化的兩個人相互偎依,却雙雙顯出憂傷的表情。這是記者時隔四年後再次看到藝術家邱啓敬的作品。四年前,這位研讀於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藝術家,主要作品還是玩弄於手掌大小的壽山石小型雕塑,有靈氣十足的小和尚,有眯著眼睛釣魚的古代老翁。比起普通的雕件工藝品,邱啓敬的作品因為有了藝術原創而脫離了工藝品中特有的匠氣。當時他的作品並沒有畫廊代理,在其位於索家村的工作室中,一半的空間被布置為打著射燈的展廳。按照作品大小及材質不同,邱啓敬四年前傳統題材的作品以幾千至上萬元的價格被很多藏家收入囊中。而買家購藏的初衷均是出於對其作品的喜愛,當時,邱啓敬在藝術圈並沒有太大名氣,同時,整個當代藝術市場還純粹地沒有被投資“染指”。從晚上工作到淩晨,起床後過午仍未進食的邱啓敬一邊啃著畫廊工作人員送來的饅頭,一邊對記者說,那時,藝術家在一起談的還是藝術,而現在,當代藝術中藝術的力量被削弱,上世紀90年代初游離於地下的邊緣化狀態,變得徹底主流化,那些需要藝術家不斷反駁的內涵的東西,儼然成為一種符號,“已經不好玩了”。
雖然認為邊緣化是當代藝術的精髓,但邱啓敬的創作風格還是擺脫了先前的經典模式,走向自己所說的越來越主流化的當代藝術。而且,他對自身作品的經銷渠道也由四年前的自銷式,改為越來越國際化的畫廊式。當他與一家畫廊簽訂合作協議後,邱啓敬便不再對作品畫廊價格、展覽宣傳等事宜分散精力。目前,他的作品不僅體積比四年前大出幾十倍,價格也由原先的幾萬飈升至幾十萬。面對如此巨大的價格差,邱啓敬却並不認為藝術"投資者"參與了自己作品的價格操控。邱啓敬介紹說,比如畫廊標價為二十萬的作品,自己所得最多能有十萬,但其中作品所需材料就要花去三、四萬,之後還有創作這些作品近一年中自己所有的生活成本開銷,因此,一件作品完成後藝術家所得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而作為畫廊方面,由於此次展覽作品體積很大,自身的場地不能滿足展示,因此租用了一個相對寬暢的空間,但幾天的展覽下來,租金就已高達6萬元人民幣。此外,展覽的宣傳費、圖册印刷費對於畫廊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賣到藏家手中二十萬的一件作品,有十萬投向了原材料、宣傳等費用。邱啓敬認為,這樣的價格是合理的。
邱啓敬說,比起2000年以前當代藝術無人問津的那段時期,現在的藝術家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誘惑更加多樣化,受到的各種幹擾也是層出不窮,他們需要的,只是堅持和真實。
四、藏家:買自己熱衷的作品
隨著藝術市場的日漸活躍,藏家有時也需要將自己的藏品換手,從而具有身兼賣家的雙重身份。因為有了買賣行為,藏家也被一些人看作是當代藝術的“投資者”,甚至“投機者”。其實,大多數藏家對投資並不感興趣,他們所關心的還是怎樣買到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