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黃浦江上游水域漂浮死豬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
“請問這種大規模疫情為何沒有及時、主動地向公眾披露和預警?農業部是否掌握去年全國病死豬的數量?大批病死豬是如何處置的,又有多少流向了人們的餐桌?未來農業部在防控重大動物疫情方面將有哪些作為?”3月11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瀟湘晨報》記者就近期黃浦江一帶發生的死豬事件向農業部官員發問。
在就疫情監測情況進行回覆後,陳曉華副部長承認:“(死豬)事情反映了工作中需要加強和改進的方面。現在看起來:一是要加強對養殖戶的健康養殖和環保意識的教育;二是要有一套無害化處理獎補的措施;三是要強化動物的防疫工作,盡量做到少死。”
其實,更需要重視的,是此事折射出的一些政府部門信息發布不及時、輿情監測不到位、服務意識不強的問題。
在此事件中,“兩個輿論場”的作用機制再顯威力:政府部門迫不及待地打出“平安無事”的招牌,網絡上鋪天蓋地圖文並茂“有圖有真相”,打撈死豬的數量、水質是否受到影響、是否發生流行疫情等問題,官方和民間說法各執一詞,媒體則緊追不舍層層追問,政府部門疲於招架,回應捉襟見肘,公信力備受質疑。新華社提醒“對於公共事件,消息披露應特別客觀謹慎”。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突發事件,相關部門的信息發布一定要主動提速,信息內容要準確有力。公眾與事實真相若相隔甚遠,疑慮就會與日俱增。若等到互聯網上已經人聲鼎沸、質疑聲滿天飛的時候再被動應對,只能讓政府的公信力遭受二次傷害。(時間:3月13日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