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各地造價高昂的地鐵,在各種因素的主導下(如推動邊遠郊區的地產開發等)就是被當做普通的公交線路,盲目地向低客流量的市郊延伸。在人口密度最高、客流量最大的市中心區,地鐵密度卻不夠,遠遠不能滿足客運需求,高峰時更是人滿為患,擁堵異常。這種局面被地鐵專家稱之為“外緊內鬆”。
最重要的是,地鐵往往成為主政者的政績衝動工程的一部分,又在“大躍進”的思維指導下,大幹快上,過於強調追求速度與數量,難免問題叢生,比如上海的10號線,就是為了趕在上海世博會之前開通,多次發生事故的廣州地鐵二、三、五號線,事發地段同樣為迎亞運重點工程;深圳4號龍華線,也是深圳為服務大運會的軌道交通二期5條地鐵線的其中一條。在“獻禮”工程的大目標下,地鐵建設工期普遍存在趕工、提前完工等現象。
另外,在兩次追尾事故的影響下,公眾的社會心態,無疑更值得關懷。從食品安全到追尾,已經把公眾的衣食住行中的兩大部分給徹底整幻滅了,焦慮必然如同難以逃脫的魔咒。而從更為深遠的社會隱喻上看,我們這個社會猶如患上了“追尾綜合征”:從兩次都有數次預警追尾事故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社會機制的遲暮與遲鈍,不撞南墻不回頭。這和我們當下的一些領域的改革困境又是何其的相似呢,沉溺於自我建構或虛構的美麗幻象之中,無數次的預警,卻總是換不來反思與改進,是不是也要等待著社會最終的劇烈追尾碰撞,付出了血的代價之後,方能勵精圖治?這或許是比兩次追尾更值得反思的問題。(時間:9月28日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