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霧不是污染,估計跟“天氣不好”的說法是一回事,為了避諱起見。當然,這種含蓄倒不是出於對市民的禮貌,只是為了讓大家情緒穩定罷了。實際上,我國的空氣污染指數無法真實體現空氣質量,“納入的都是必須能控制,還要有辦法解決的。”PM2.5之類有監測,但不公布,也不是減排指標。這導致污染嚴重卻“達標率”高的怪現象,有點像牛奶等諸多食品的安全標準,與國際上的不一樣。
問題是,空氣質量數據並不能看美國大使館的,那看誰的呢?在當前除了看老天的眼色(氣象條件不利污染物擴散時,污染就會加重),最主要的恐怕要看領導的眼色了。眾所周知,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只要各地唯GDP是論,降低污染就會是空話,一些地方寧願停居民的電來完成節能任務,而不是讓工廠來節能減排,就注定了空氣質量只能以一些領導的意志為轉移。
只要領導下決心,少搞一些政績,多一些民生情懷,城市的污染狀況就是可以改變的。遼寧本溪過去污染嚴重,在衛星照片上只看到一團黑污,現在已朝山清水秀發展。西安市政府規定從今年10月起按月考核藍天數,雖引起爭議,至少體現了治污決心,說明領導完全有能力有條件讓天藍就藍,讓天黑就黑。要讓空氣質量檢測的數據好看,關健還是要在污染控制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檢測指標、檢測手段、檢測地點之類的技術層面玩魔術,這些功夫只能改變數據,不能改變空氣。(時間:11月2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