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攀枝花有關部門否認了“扶貧幫困基金”向當地公務員等群體發起強捐攤派,但當地網民、市民卻堅稱強捐攤派的存在。很顯然,單位不同、身份各異的當地網民、市民,聯合起來編造一個謊言的幾率幾乎為零。探究起來,這背後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就是當地有關部門撒了謊,強捐確有其事;要麼當地黨委政府在發起該項基金及捐款活動時,明確確定了各部門各基層應完成的捐款指標,如此一來,即便提到過“自願捐款”的原則,也就變成了無關緊要的點綴,沒有哪個部門、哪個區縣和街道會真以為該項基金捐款帶有自願性。
攀枝花網民、市民被要求“自願”捐款,這首先給他們當中的年輕職員、承擔著房貸等多項沉重支出的職員、有多人被劃入捐款行列的志願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必將影響其生活質量,不排除由此引發個例嚴重問題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強捐攤派的形式,讓當地普通公務員在內的城市居民,是在政府強壓下參與捐款的,儘管這筆錢真的有可能用在當地特困人口身上,但並不能由此帶給城市居民參與慈善公益的成就感,更談不上提升他們日後自發參加相關慈善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一些人與受捐助對象(特困居民)之間的隔閡矛盾反而可能加大,簡言之,強捐攤派,讓扶貧濟困走向了發起時確立的目標、意義的相反一面。(時間:5月15日 來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