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推進改革不僅僅是要減少改革阻力,更重要的是要獲取改革動力,尤其是普通民眾參與和支持改革的動力。現在一些改革之所以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改革的設計者往往只考慮如何最大限度減少改革阻力,並較少考慮同時最大限度地增強改革動力。事實上,公眾並非不能接受為減少改革阻力而付出一定成本,他們不能接受的是自己付出的成本並沒有換來改革成效的現實。也就是說,改革讓公眾付出的成本應該是一時的,而不是一世的。
若要讓公眾相信當下付出的改革成本只是暫時的陣痛,改革方案就必須既包括減少阻力的制度設計,也應有給公眾未來預期的制度設計。比如,公車補貼的標準現在可以很高,但很高的標準什麼時候能夠降到合理程度,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比如,公務員的公費醫療改革可以暫時水平不降低,但何時普通公眾能夠和公務員享受同樣的待遇,這也要給公眾一個交代。換言之,減少改革阻力的改革方案,若要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必須讓公眾在經歷過“黎明前的黑暗”後,能夠看到改革光明的前景。(時間:7月14日 來源: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