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建設售給中央部委和央企的“經適房”——“廣華新城”,價格只為市價的五分之一,這是標準的福利房。但機關福利房問題早已不是新聞,有人叫停、糾正、追責才是新聞。困惑的是,記憶中,極少見一條這樣的新聞。
機關再搞福利房,即便是以“經適房”名義,也涉嫌違規行為;經適房應面向社會公平分配,為何中央機關和央企就可以“定向”? “合理”的說法是,部委年輕人工資太低,買不起商品房。
然而買不起商品房的豈止是政府部門的年輕人? 況且同比口徑下,公職階層收入並不低,至少不是最低的;所享受的公積金、住房補助等,在解決住房困難問題上已經是超國民待遇了。
實際上,說法和名頭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部門特別是中央國家機關,擁有自我配置資源的能量。建設“定向經適房”的資源從何而來? 無非是慷國家之慨,以犧牲社會公共利益為體制內部謀福祉。有專家指出,2007 年至今北京房價飛漲,而公務員仍能夠以每平方米幾千元的成本價“福利買房”,相當於將房款轉移到全社會的稅收上。而我認為,這就是一個“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邏輯,無需專家“洩密”。
侵占公共利益謀取體制福利或叫“體制紅利”,這個道理很簡單,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卻是,這種損害社會公平的權力自肥現象,為何只見曝光而不見有人來管?那麼多的口號和提法,又該怎麼解釋? 不嫌尷尬?
有一段時間, 不斷有官員, 其中不乏高官,在談到房價問題時說“我們也買不起房子”。
網友質疑,買不起房子,你們卻都住在好房子、大房子裡,哪來的? 答案其實早就有的:權力階層利用公權力“先天下而安居”,權力解決了“買不起”
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權力“變現”。不僅是中央國家機關,機關福利房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已演變為“公務員造富運動”,遠低於市價的“團購房”、“公務員小區房”, 房多的公務員一轉手就可以獲得幾十萬、上百萬乃至幾百萬的差價收入。機關福利房的功能,已經不只是“先天下而安居”,還能實現“先天下而暴富”。
當“解決機關人員住房困難”成為冠冕堂皇,大家共享體制紅利,自然是彼此互不監督。
所以不管媒體如何曝光,網上輿論如何激烈,有關方面都能保持沉默。可是,政府的公信問題怎麼辦?(時間:6月24日 來源: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