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裡藏針彰顯個性多重色彩
相對呂日周、仇和、李仲彬的“鐵腕”執政風格而言,另一位個性官員宋亞平的施政措施對當地官員切身利益來說,是“以柔克剛”。宋亞平在任4年多,推出了14項改革,端掉了3000多人的“鐵飯碗”。他通過對官員“洗腦”來盪滌陳腐觀念,而沒有採用疾風驟雨的方式,並且給予被改革者一定的保障,因而引起的震盪比較小。雖然手法“溫柔”,但他實施的改革,卻是綿裡藏針,而且在施政過程中,意志堅定,沒有絲毫退縮。
宋亞平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1986年,武漢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湖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兩年後他卻辭去公職,不要“鐵飯碗”,南下廣東“淘金”。上世紀90年代末,在商海搏擊10年之後的宋亞平,又走馬上任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委書記。
接手咸安區時,宋亞平面對著的是一副“爛攤子”:幹部素質參差不齊,思想保守,領導方式陳腐;政府機構人員龐雜臃腫;財政入不敷出,土地荒蕪,農業衰敗。封閉保守的思維充斥著整個咸安區。
面對困境,宋亞平決心“起沉痾,下猛藥”。他開始對陳腐的地方吏治進行整治。
宋亞平深知改革會觸動種種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要保証改革的順利進行,就必須要做好種種舖墊工作。在推出了為在職幹部、退休職工、下崗分流人員統一辦理養老、失業、醫療等五項保險的“五保合一”保障制度半年後,他開始了第二步改革──讓幹部外出打工。這項措施引發了廣泛的議論。
當時咸安區的幹部本能地排斥這種做法,宋亞平將他們一個個叫到辦公室談話,做思想工作。第一批187名打工幹部在2001年的正月十五啟程出發。咸安區對打工幹部每月發放150元的生活費,外出打工的收入全部歸個人。宋亞平對這些人的要求是,必須走出咸寧市,對留在咸寧不走的,一經發現便給予警告甚至開除公職的嚴厲處分。
繼幹部外出打工之後,宋亞平開始實行機構改革,拿留在咸安的幹部“開刀”。他先拿出6個重要的、被視為肥缺的區直局機關,公開選聘局長,然後放權讓競爭上來的局長組閣,對人員進行分流。先後有2300多名區直機關的幹部被推向社會。
機構改革進行得最徹底的還是鄉鎮一級。宋亞平大膽嘗試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合並的黨政“一肩挑”的改革。他認為基層政權沒有必要實行黨政分開,分開的結果只能是互相推諉扯皮。之後,他又對鄉鎮內設機構進行撤銷合並,重新組成黨政綜合、財政稅務、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四個辦公室。對於鄉鎮下設的“七站八所”,除保留財政所之外,其余全部和財政脫離關系,推向市場。一舉將鄉鎮一級由財政供養的人員減少了近半數,減下來的人一律自謀職業。這種改革在全國是首次,被視作中國基層政權沖破“黃宗羲定律”的成功嘗試。
宋亞平的改革徹底扭轉了咸安區的落後局面,自2000年改革以來,區財政收入由1999年的5400萬元上升為2000年的2.6億元。而咸安改革“大旗不倒,力度不減”,並且其影響力還在向湖北全省延伸。(來源:廉政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