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說明:這一篇是我應台海出版社楊燕民先生之請,爲邢福有先生的大作《“台獨”始末》一書寫的一篇序言。我一開始是很猶豫的,主要是對邢先生不瞭解,而且自己雖已離休在家,但要做和想做的事情仍多,時間上並不寬裕。而楊先生一再推薦說,此書寫得很好,頗有特色,不可多得,且邢先生多才多藝,文筆生動,讀之輕鬆。一是楊先生相薦至誠,二是自己也想拜讀一下邢先生大作。於是終於答應了。以下是我爲該書寫的序言。
(之一)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實在顧不上深讀和細讀,但卻有選擇地著重讀了一些章節,也粗粗地翻閱並瞭解了全書的概貌。深感楊先生所言名符其實。全書的佈局相當嚴謹,如“台獨”緣起論,“台獨”生成論,“台獨”急進論,“台獨”漸進論,“台獨”脫化論等。這是把“台獨”的發展過程和邏輯關係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拜讀之餘,也不禁使我産生許多感思和共鳴。
感思之一是,關於“台獨”發展的歷史因素。“台獨”的産生和發展,可以從“臺灣意識”演化過程中窺見一般。“臺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而“台獨意識”又確是從“臺灣意識”逐漸演化發展而來。歷史上的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早在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意識”,是與日本的“皇民化意識”相對應的,本質上是“中國意識”的一部分,體現了對祖國的向往和認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臺灣意識”,是與國民黨專制獨裁政權相對立的,反對國民黨政權不等於反對中國,相信他們仍是熱愛祖國和祖國人民的。然而,後來的“臺灣意識”,之所以逐步轉向“臺灣主體意識”,再延升至“臺灣主權獨立意識”,那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諸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嚴重脫離臺灣人民,爲“反共拒和”和一心打內戰,而置臺灣人民死活於不顧。國民黨的反共宣傳以及共產黨對內政策的某些失誤,亦使一部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未來感到失望。
感思之二是,關於“台獨”發展的內部因素。“台獨”及其意識的發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醞釀、發芽、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原理,物質第一性,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在兩岸長期隔絕和不能統一的歷史條件下,加上外國勢力的滲入作祟,島內産生出這樣那樣的分離意識,並由這種意識上升到某些行動,這是很自然的,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意外。說實在的,臺灣島內民衆原提出的“民主化”、“本土化”和“出頭天”等,並沒有什麽不好,也是很正常的,問題在於在島內外分裂勢力相勾結和操縱下,這些原本很好和很正常的口號,都被利用了,成了少數野心分子一種美麗的外衣和裝飾品。在兩岸暫時還不能統一,分裂主義者的真面目還未充分暴露,絕大多數臺灣同胞還未能擺脫他們的控制前,要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很困難的。當前最重要的,自然是要徹底揭露這極少數陰謀分子的分裂陰謀,並防止上他們狗急跳牆和孤注一擲。
感思之三是,關於“台獨”發展的外部因素。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自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百多年中,飽受西方列強的欺淩和壓迫,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國家,包括英、法、俄、美等,幾乎都侵略過中國。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同盟國,在協助中國擊敗日本帝國主義及收回包括臺灣在內的所有中國失土中,是有其重要貢獻的,例如《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獻,就包含有美國政府的努力,中國就是根據這些國際文獻收回臺灣,並使之重歸中國版圖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於當年美國政府主持國際公理和正義是充滿感激之情的。不幸的是,後來的美國政府出於本國所謂戰略利益的考慮,不顧老朋友,先後于1951年9月和1979年4月,炮製出干涉中國內政的所謂《舊金山和約》和純屬美國國內法的《與臺灣關係法》,從而爲臺灣分裂主義者提供了極其荒唐和錯誤的依據。“台獨”分裂主義者主要就是依據這兩個文件和美國政府的支援而鬧分裂的。正像鄧小平所曾指出的那樣:“臺灣問題歸根結底是美國問題”。也就是說,今日的臺灣問題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