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之瑜:大陸對台灣的熱是充滿情感的熱,是一種歡迎回歸的熱。 |
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作者 石之瑜)咸信在2008年兩岸關係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正處在十年難見的機遇期。這是什麼樣的機遇期呢?
對北京而言,所謂機遇就是台獨勢力遭到重大挫折,兩岸進入和平發展的階段;對台北而言,則是能夠休養生息,伺機重返國際社會,亦即全面三通與外交休兵。
政策熱不算真的熱
在這樣兩岸大通的潮流中,似乎出現了些不對襯。在台灣,台獨勢力批評國民黨對兩岸交流的態度是一頭熱,但仔細想想,恐怕一頭熱的是北京,不是台北。
台獨所看到的熱,是台北頻繁推動各項開放機制的政策熱。他們於是指責國民黨一廂情願地在諸多政策領域鬆綁。結果卻是,飛機往返之餘,未見大陸客人蜂擁而至,大亨考察之際,亦未見房市得到舒緩。
但這樣的政策熱,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熱,背後其實是冷冰冰的計算,不但其間政治經濟計算是冷冰冰的,參加交流的觀光客與投資商也無不帶著冷冰冰的精打細算。
可見,台北表現在政策開放與接待安排上的熱,缺乏的正是熱情。或即使有點熱情,充其量是一種物質導向的熱情,即由好處或機會誘發的熱情,因此很容易起伏或消散。
相對於物質的熱,大陸對台灣的熱是充滿情感的熱,是一種歡迎回歸的熱。這樣的情感熱在遭遇到國民黨的物質熱時,一開始也許不能察覺有異,久而久之,就會發現似乎是大陸一頭熱。
大陸才是一頭熱
癥結在於國民黨並沒有回歸的政策,甚至有不回歸的政策。當然,這些政策可能言不由衷,但就算有部分想要回歸的國民黨人,他們為了贏取選票,也不會流露出任何對回歸的熱情。無論如何,用物質熱(或冷)來支持兩岸交流,是國民黨的政策,而回歸則是政策禁忌。
國民黨用這種冷冰冰的物質熱,來掩護交流政策,好像國民黨只問物質慾望,如此讓台獨不要過度敏感而阻撓交流。這有點像二十年前李登輝借用一個中國原則來掩護台獨修憲,等修憲結束才告訴大家,一個中國只是掩護用的。
北京既同情且諒解,於是連續推出各項政綱政策,不但在三通方面大力配合,也在外交上自我克制,深怕給台獨藉口,製造國民黨的困擾,從而阻撓統一大業。
然而,北京要這樣挺下去,能挺多久呢?會不會給外界一種印象,連統一都可以擱置,只要和平就好?而國民黨的交流政策,不正好就需要外界對北京這種為了和平發展,而願意擱置統一的印象,如此才能免於台灣群眾對交流將導致統一的疑懼嗎?
從2009年初胡六點的出台,到大陸各界紛紛探討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兩岸統一進程、兩岸全面的經濟合作等等試探性提議來看,北京不再願意憑空支持國民黨、湊合外交休兵、鼓勵陸客赴台觀光就好了。畢竟,總要看到有一點對統一的助益,各種讓步與配合才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