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策展人:最後消失的職業 在中國晚30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4 00:12:52  


  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 策展人這個舶來詞在中國泛濫了。策展人是什麼人?是導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級奶媽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門檻的,策展人也將是藝術最後的標準和底線的堅守者。絕非誰都可以成為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他們必須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評家。

  新周刊報道,上世紀80年代初,台灣的陸蓉之遇到第一個有策展人的國際展,想了兩晚上,第一次將curator譯成策展人。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後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

  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 “當態度成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儘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台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栗憲庭、周彥、費大為、範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

  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體制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體制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1995年,留學意大利的黃篤回國後,名片上赫然印著“策展人”三字,那是楊衛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他當時很納悶:這也是一種職業?而正是差不多那時起,中國策展人時代開始來臨,王林、馮博一、黃篤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