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佛教送給中國的禮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30 00:22:40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給儒學作了補充,並且吸收了儒學的基本思想。比如孝順,佛教在印度有這個因素,有對父母的情感,但是不突出,加上早期佛教講究“灰身滅智”,不太強調家庭關係。進入中國之後,出家則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為歷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眾生為父母,是一種博大的精神。某種意義上,這是把儒的仁愛精神擴大了。如果說儒家講的是人人平等,“人皆可為舜堯”,大家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性,佛教則是更加擴大為眾生平等,不僅人與人平等,人與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要珍惜每一個生命。這個擴展造就了中國人寬厚仁愛的品性。古代雖然不講“環保”這個概念,但中國人對鳥獸、對生靈都是很珍惜的。

  佛教的某些思想也曾被認為是迷信落後,我認為,脫離歷史條件,以某一時期的科技發展來盲目地批判歷史是不對的。例如輪回思想,就有其積極意義。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但現實生活並不全是這樣,無法兌現的時候,人們積善的信心就可能動搖了。佛教提出業報輪回的觀念,與先前的思想區別在於:每一個人的命運是由他自己過去所作所為引發和造成的,由他本人承擔。父母這一代做的好事是由父母自己在來生得到回應,兒女自己帶來的後果受到“惡報”,也跟父母無關。這樣就從一個整體家族的互相責任,歸結到每個人要對社會負責任。

  輪回觀念在兩個方面有著積極意義。一個方面是讓人們有信心,做一個好人,此生不能做完的,來世還可以繼續未盡的事業,這就是“死而不已”。所以,佛教在歷史上是給人們帶來期望的,哪怕最苦難的時候,還有對未來的期望,尤其是對那些志士仁人而言。另一方面,輪回觀念對遏止人們做壞事有很大的作用,就像一個無形的警察要求人自律。除了道德說教、教育以外,自律在古代中國最有效的就是佛教的輪回觀念所帶來的。做了惡事要負責任,就是本人要受到報應,這是很讓一些人的靈魂戰栗的。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態度積極進取,以善因得善果,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相應的福報,這種思想對社會是有積極意義的。

  儒家的忠孝與佛家的因果

  儒家禮樂文化是現實的陶冶。禮主差等,分上下尊卑,但是過分講究尊卑就會導致對立,因此,樂主和諧。通過兩套不同制度,禮樂在古代既保持了秩序又保持了和諧的親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