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10月的一天,天還沒有完全亮,汴京(今河南開封)太醫局的門外,已經有一群年輕人站在寒風中等待了。這裡將要進行一場畢業考試,其結果將會影響這群年輕醫者們未來的命運。
太醫局是北宋培養醫官的專門機構,每年春季招生,經過層層篩選,對出眾的年輕人再進行3年嚴格的專業訓練,期滿後進行畢業考試。其中成績優秀的,將被選入翰林醫官院,成為一名享受朝廷俸祿的醫官。
當主考官宣布時辰已到、太醫局的大門打開後,等待考試的年輕人魚貫進入一個大房間。在這裡,他們驚訝地發現有一個“人”早已立在房子中間。這是一個奇特的金屬“病人”。他面色蠟黃,表情僵硬,兩只手大大地張開,就像要讓裁縫量身的姿勢。
通過考官的說明,考生們明白了,這個“人”是為他們考針灸專門準備的。這是一個銅人,全身布滿了小孔。考試的方法是,由考官陳述此“人”的病征,考生對症在銅人身上施以針灸。
當第一個考生準確地將針刺入銅人的穴位時,一股極細閃亮的水銀從穴位處悄然流出;而當考生選錯穴位時,竟然無法刺入銅人的身體。眾人無不對這個神奇的銅人嘖嘖稱讚:莫非這個銅人也像人體一樣遍布經絡?
翰林醫官親自鑄造
太醫局里那些滿心狐疑的年輕人也許並不知道,這個銅人的發明者,正是他們未來的最高領導人——翰林醫官王惟一。
王惟一是北宋著名醫學家,約生活於987—1067年間,籍貫不詳。他歷任宋仁宗、宋英宗兩朝醫官。仁宗時,他任翰林醫官、朝散大夫(相當於上五品官)、殿中省(專管皇帝生活的部門)尚藥奉禦騎都尉(官名)。
北宋時,針灸非常盛行,但關於針灸穴位病理以及施針之法等卻眾說紛紜,其中還有不少謬誤,以至於醫療事故頻發。針對這一情況,時任翰林醫官的王惟一受宋仁宗的委派,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循行、針灸主治等諸多問題進行了細致研究,並撰寫出《銅人腧(音同“樹”)穴針灸圖經》3卷。在編繪此《圖經》的過程中,王惟一發現,平面圖譜很難詳細闡述穴位經脈和臟腑之間的關係。於是,他決定鑄造一個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模型,來標示穴位和經脈的位置以及它們與內臟的關係。
王惟一親自設計銅人,與工匠同吃同住。從塑模、鑄造,到雕刻,他全程緊盯,力保這個人體模型能夠與真人無二。經過了長時間的艱苦攻關,兩個針灸銅人終於面世了。它們的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夠打開,可以看到腹腔內的五臟六腑,其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與真人基本相同。在銅人身體的表面,刻著人體十幾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及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出來。每個穴位留有針孔,針孔里注有水銀,用蠟封住。只有當針準確刺入穴位後,水銀才會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