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旅遊、車展、奢侈名品展……在各種場合,中國人對世界頂級品牌動輒一擲千金的新聞,近兩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為此,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如此炫耀性消費的風潮中,不乏只重地位和身份的“暴發戶”心態。“大部分人只是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但對奢侈品的認知層次還較淺白。奢侈品是人類創造的一部分,應該通過欣賞它的精致和品位,來塑造、改變自己。例如愛瑪仕這個品牌提倡低調,一些明星也喜歡用。但是如果本人的氣質與品牌的貼合度並不十分恰當,有時候也是敗筆。”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敦福則對記者說,“擺譜”不見得有氣質。美國著名學者索爾斯坦.凡勃倫提出炫耀性消費,但他也並未忽視其中禮儀、儀式、長期培養的部分。“對這一概念的誤讀導致不少國人把‘擺譜’和‘炫耀性消費’當成一回事,把價錢貴與優雅混為一談。”
中西差別
不可否認,經濟發展將會帶動社會快速進步。然而,由於發展階段、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不同,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奢侈品的消費心理有很大差別。
朱明俠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她在接受《環球人物》採訪時說,西方人講求貴族氣質或與眾不同,奢侈品對於他們是一種個人化的東西。但這種觀念目前在中國不太適用。“曾有媒體報道,一對中國夫婦去歐洲旅遊,經業內人士指點,來到Bottega Veneta (BV)的意大利總部旗艦店,看中一款造型設計都很精致的手袋,而且價格只是國內售價的一半,極為划算。但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轉而購買LV,因為“BV雖然比LV更頂級,但買回去,別人都不認識,還是LV值”。這就是中國的一種特殊消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