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導師做課題的調查研究中,王小惠了解到,五六十年前,歐洲人也經歷過同樣的炫耀性消費階段,但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奢侈品已經自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大多數時候,消費並不衝著品牌,而更看好質量和實用。“所以我相信,隨著人們審美能力的增強,奢侈品牌與大眾的互動增加,人們能夠學會平視這些奢侈品牌,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購買與否,而不是單純衝著裝點面子。”
如何引導
多位學者不同程度地對中國變成奢侈品消費大國表示擔憂。而社會學學者們則從他們的角度得出結論。馬惠娣曾嘗試寫一篇《關於奢侈品問題的思考》的文章。她說,1899年,索爾斯坦.凡勃倫的著作《有閑階級論》發表後不久,香奈爾、蒂芬尼、路易.威登、普拉達、古奇等奢侈品品牌誕生。在大多數國家與地區範圍內,中產階級正在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奢侈品品牌的文化創新與市場效應正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認為,從休閑學的角度,消費應該更多地帶來簡單的生活、精神的豐富。
“在那些奢侈品的母國,我們可以看到蓋茨那樣的富豪們在崇尚簡樸生活。”張敦福說,人類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主要源自社會關係、工作和閑暇這三大源泉,而不是來自市場消費。他建議,從可持續消費的社會學視角看,國家應鼓勵個人之間和社團的遊戲、娛樂、聚會、讀書、操練等活動,而不是鼓勵消費和商業活動;鼓勵消費者之間或消費合作社組織的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不是讓消費者依賴於市場。大眾傳媒應鼓勵文學、藝術、審美、倫理等領域的討論而不是廣告信息;鼓勵人與人的交往而不是讓人沉醉於物欲。他認為,應通過這些多渠道的舉措,來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消費。
(文章來源: 人民政協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