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修復小組一行五人踏上了前往美國的旅程。令專家們意想不到的是,剛一下飛機,他們就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烈歡迎。第二天,美國的中文報紙《星島日報》以“西安文物專家赴美‘醫唐馬’”為標題報道了此事。從華僑們的熱烈反應,專家們感到此次賓州之行責任的重大。二駿,不但在國內享有崇高的地位,在美國華人中也是一種文化象徵。
抵達賓大後,他們馬不停蹄地與美國專家一起研究起修復方案來。周萍告訴記者,事先他們已經知道石駿入藏賓大時,被盜取者砸成了幾塊,但到現場看了實物後,還是感到很震驚。
“一看就是人為敲碎的,太明顯了。他們在石駿背面鑿了幾個洞,順著石頭的紋理,用杠子別開,肯定是找石匠幹的。”周萍說,“颯露紫砸得比較規則一共分成三大塊,拳毛騧就砸得不好,一共分了七八塊。”
此前,美國修復師已經把石駿殘塊重新拆開,清洗了表面,然後又進行了機械連接。劉林西解釋說:“所謂機械連接,就像我們骨折了,打個鋼釘一樣。殘塊之間並沒有用粘合劑。”她還告訴記者,賓大只在1918年對二駿進行過拼接,此後從未修復過。“這次修復,還取出了當年填充縫隙用的老報紙呢!”
中國專家要做的是對裂隙進行填充加固,對石駿整體的藝術效果進行美學修復。為了區分石駿身上大大小小裂隙的等級,專家們把它們分成了紅色、綠色和黃色。楊文宗解釋道:“紅色指影響結構的裂縫,就是斷裂的部分;綠色是比較小的裂隙;黃色是指缺損的部分。”
對於這三類情況,專家們採取了不同的修復方法。綠色裂縫不影響結構只影響美觀,專家們需要用粘合劑把它們做平,再補上顔色。劉林西告訴記者,對於文物修復,世界上公認的原則是可逆和最小干預。“可逆,就是粘合劑既可以粘住,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打開,而且不破壞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