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避難成都佛教造像興盛
2002年6月,日本早稻田大學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對邛崍境內的石笋山、花置寺、磐陀寺等石窟群進行系統調查、編目,並首次運用三維成像技術對石窟進行測繪。調查從2002年一直持續到2004年,石笋山的諸多細節,也在這次調查中水落石出。
在南段第29龕旁岩壁上,研究人員找到一通題刻:石笋山菩提、釋迦兩像龕並銘……大歷二年二月十五日。大歷是唐代宗李豫年號,大歷二年即767年。就在十一年前,安史之亂戰火波及長安,唐玄宗避難成都,中原大批官吏、商賈、工匠、畫師流亡入蜀,盛唐之後,中原再無力開鑿大型石窟,而石窟藝術自金牛道傳入四川以後,卻如雨後春笋一般,星星點點地出現在四川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青衣江流域的岩壁上,又以廣元、巴中、邛崍、安岳最為興盛。
廣元是佛入四川的第一站,安岳則最終點燃了中國宋代石窟的火種,為何在邛崍出現石笋山石窟與規格極高的龍興寺,也引起了學者諸多關注。
歷史上,石窟的流傳往往與交通不無關聯,比如須彌山石窟、敦煌石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之於北方絲綢之路,廣元千佛崖之於金牛道,巴中南龕之於米倉道,而邛崍地當南方絲綢之路要衝,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經邛崍、雅安、滎經、西昌、德昌、會理進入雲南,最晚在漢代就已成為四川聯繫雲南的重要通道;邛崍自古盛產鹽、鐵、酒、茶葉、天然氣,得益於南方絲綢之路的恩賜,各路商賈接踵而至,百姓富裕,有財力進行造像活動。這裡成為成都平原最為重要的一處石窟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