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對中國崛起的態度一直很複雜。一方面,東南亞各國希望搭上中國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另一方面因為冷戰時期的負面記憶,東南亞各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抱有警惕心。由於歷史文化傳統,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海權意識均較為模糊,留下了南沙爭端這個敏感問題,這為其他大國惡意插手南沙糾紛提供了契機。
2009年7月,在泰國訪問的美國國務鯽希拉里鄭重宣布:美國將“重返亞洲,亞洲事務將在美國外交議程上處於更加顯著的位置”。這是美國決策機構出於整體遏制中國影響力的需要而採取的戰略舉措。美國這種“項莊舞劍”做法,在歷史上並非第一次。當初美國的崛起,就是以在東南亞奪取衰敗的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開始的。二戰期間,菲律賓被美國從日本占領者手中奪回後,為了在全球範圍內削弱西歐各國實力,美國有意讓菲律賓獨立,造成東南亞各國獨立效應不可遏止。最終的結果就是,以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模式取代原來的西歐殖民勢力。
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美國放棄了傳統的以軍事基地為主要手段的軍事存在模式,代之以靈活的軍事後勤協議和雙邊或多邊軍事演習等手段。美國現在依靠新加坡樟宜軍事基地,嚴密控制馬六甲海峽關鍵通道,使之與太平洋上的關島基地共同支撐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戰略。“9.11”後,美國還重新加強了與泰國、菲律賓等傳統盟國的軍事聯繫,與印尼、越南也保持較密切的接觸。為彌補自身實力相對下降的不足,美國還加強了美、日、澳三邊合作,建立所謂的“太平洋民主國家聯盟”,對東南亞周邊形成環抱之勢。
左右逢源的新加坡
在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戰略背景下,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代表東南亞各國第一個站出來積極響應。此事並不奇怪。這位新加坡的元老級政治家,一直被稱為“蘇伊土運河以東最好的英國人”。李光耀及其背後的新加坡統治集團,由於長期受英國文化的熏陶,在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上全盤接受了盎格魯人以利益最大化為宗旨的價值取向,精明而勢利。新加坡本身的地緣格局也是英國殖民者一手設計的,當初英國殖民者就是希望在馬來人的汪洋大海中,刻意營造一個商業鼎盛、華人聚居的港島城市,作為方便利益攫取的經濟樞紐和以簡馭繁、以小制大的政治統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