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荒了一陣,房屋也閑置下來。
1992年8月,經河北省政府批准,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河北地”旁邊的棗林村被劃入燕郊開發區。
白廟村村民王永亮回憶,就在這個時間段,聽到有公司準備在“河北地”旁邊的棗林村土地投資興建高爾夫球場。1993年下半年,附近出現一些彩鋼板臨時房,工人開始鋪設草坪。不久,“河北地”也被圍擋圈了起來。
現年82歲的宋學增,是最後一個離開“河北地”的白廟人。
1996年,宋學增接到村委會通知:“河北地”已租賃給他人,不能繼續耕種,必須搬離。
宋學增拒絕搬家,隨後家裡被斷電斷水。最終,村裡給了幾千元搬家費,時年66歲的他和老伴搬離。
2003年左右,宋學明等人發現,“河北地”上開始大興土木,桃樹等被鏟車連根刨掉,各類房屋逐漸築起。
兩村簽協議京冀“換”耕地
協議規定,通州白廟村將755.28畝的“河北地”讓出,換燕郊棗林村位於河西岸等面積土地。
看到本村耕地蓋起房子,白廟村村民開始追問時任村委會,得到的答覆是“出租給了別人”。
村裡土地出租,村民未分到租金,宋學增等上年紀的村民,無地可種,只能靠撿拾垃圾維生。
村民們向鎮、縣、市等各級部門反映問題,但均未得到解決。
2004年9月,新一屆村委會上任。
新村主任高樹全清理村委會材料時,發現4份《土地換段協議》。
村民們這才知道“河北地”已被“換走”。
《土地換段協議》由白廟村村委會和棗林村村委會簽訂,1993年9月至1999年3月,共簽4份。
協議稱,“潮白河兩岸互有白廟村與棗林村土地,長期不便耕作與管理”,“為滿足兩村群眾多年心願,兩村委會本著方便生產、互利互惠原則”,“經多次協商,達成土地換段協議”。
協議規定,白廟村將755.28畝的“河北地”讓出,換棗林村位於潮白河西岸的755.06畝土地。
由於白廟村土質較好,棗林村土地貧瘠、缺少水源,白廟村得到總計1122.498萬元的補償。
《土地換段協議》中,沒有約定土地交換的期限,但注明“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隨之發生轉移”,且“雙方互不干涉調整換段後土地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