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1968年出現12.8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以來,赤字持續擴大;自1976年以15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超過英國之後,就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進入21世紀以來,逆差進一步增大,2007年達到了7380億美元。
在以金本位制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由於存在一套自動調節機制,因此貿易失衡以及進一步的信用擴張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可是,在美元與黃金脫鈎之後,只要貿易盈餘國願意繼續以出口換美元,美國就可以利用這種純粹的紙幣為自己的赤字融資,貿易失衡就可以持續下去。美國用美元來換取國外廉價的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併購國外的戰略性企業。廉價資源的輸入替代了美國國內資源的使用,美國國內資源就會配置到更高贏利性的行業,併購國外的戰略性行業也為美國帶來豐厚利潤。而別國換來的美元外匯,通過購買美國的中長期國債或存入美國銀行,僅僅賺取微薄的利息。這樣一來,美國經常賬戶的逆差通過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順差來彌補,美國不僅不用擔心日益增長的貿易赤字,還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因此,美國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失衡問題,其根源在於其自身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失當,尤其是美元的獨特獲利方式和獨特流動機制難辭其咎。
環節之二,美元霸權導致全球信用擴張,誘發虛擬經濟泡沫
在美元本位制下,對美元的發行和流動都沒有什麼明確的制約機制,全球範圍內的美元信用擴張漸成泛濫之勢,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正是這些信用泡沫的堆積,直接構成了“次貸”危機醞釀與爆發的基礎。
對於美國的貿易夥伴們來說,巨額的長期貿易失衡意味著巨量的美元向世界各國持續輸出。二戰後初期的1949年,全球的國際儲備規模不到1000億美元,此後的20年間僅僅增長了55%;隨著美元本位的正式確立,國際儲備的規模急劇擴張,到2007年達到了4.1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儲備的構成也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和1970年之前黃金占到70%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的1973年,黃金的比重急劇下降至20%左右,此後一直呈降低趨勢,至2007年底,占比已經不到1%。而以美元為主的紙幣則占到了國際儲備的99%以上。外匯儲備是什麼呢?它是中央銀行通過發行本幣,從企業和個人手上,按照當時的匯率“買”回來的外匯,外匯儲備多,本幣發行就多。為了保障國際貿易能順暢地進行,許多外向型國家和地區實際上採用的是讓本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這樣一來,國內的貨幣發行就要隨著美元儲備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貿易盈餘國為了使所持有的美元保值,又不得不通過購買美國的國債、公司債等金融資產使之重新流回美國。龐大的海外美元流入,給美國經濟擴張帶來了充裕的資金,但同時也推高了資產價格,造成經濟泡沫。比如說,2005年海外美元購買的美國政府支持型機構債券總額達到1503億美元,到2006年和2007年,更是分別高達2285億美元和1894億美元,這使房利美、房地美等政府支持型企業獲得充足資金,盤活了房屋抵押貸款市場。在此背景下,美國房地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大,房屋價格超乎尋常地走高,為次級貸款的大規模發放和次級債系列金融產品的火熱出爐創造了前提條件。房屋的升值部分還可以再次進行抵押,申請消費信貸,促成了美國居民以資產價格上漲為後盾而非以收入為後盾的透支消費,助長了家庭負債的過度膨脹,使國民經濟增長建立在異常脆弱的支柱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