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具體政治議題上的意識形態打分方面,情況卻有很大的不同,公眾在許多政策議題上都顯示出了極端立場。尤其是在墮胎和同性婚姻等問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應答者都認為自己立場要麼屬於極左派,要麼屬於極右派。但即使如此,從總體上講,公眾在這些政策議題上的立場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的變化,而且即使是在那些其立場發生了有限變化的政策議題上,也是公眾在一些議題上立場向左偏移,而在另一些議題上向右偏移,變化總體上相互抵消了。這樣,多數學者得出的結論是,儘管公眾在具體政治議題上存在立場分布極端的情況,但基本不存在顯著的立場“極化”現象。不過,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說,如果從應答者當中剔除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士,就會發現,在對政治感興趣、政治信息較為靈通和政治上比較活躍的公眾之中,在具體政治議題上存在著明顯的政治“極化”現象。由於這部分公眾構成了美國政治的重要基礎,而那些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對美國政治的影響甚小,因此這些學者堅持認為,應當承認公眾中存在著明顯的政治“極化”現象。[2]
人們注意到,自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公眾的政治“極化”傾向加強了,最典型的例證是2009年以來茶黨運動的興起。茶黨運動興起於美國各地的基層,並在全國範圍內相互呼應,形成了重要的政治影響。茶黨運動的基本政策主張是反對政府的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和政府大規模的經濟干預。絕大部分茶黨運動的支持者也視自己為共和黨人,他們大體上可以被視為持右翼自由放任立場的共和黨人,比一般的共和黨人更強調政府權力應當被嚴格限制在憲法授權的範圍之內,政府不能干涉未獲憲法明確授權的事務。茶黨運動不僅增強了大量持自由放任立場的民眾的政治參與程度,而且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支持了129名共和黨眾議員候選人和9名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參選。它一方面影響了大量議席的選舉結果,另一方面迫使一些參選的共和黨政治精英採取更加右翼的立場。
茶黨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經濟和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從2008年起,在嚴重的經濟危機下,聯邦政府的大規模刺激經濟政策沒有很快達到預期效果,而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挽救金融體系、經濟刺激方案、拯救汽車工業以及醫療改革等重大措施耗資數萬億美元,僅布什政府的最後階段通過的救市法案和奧巴馬政府任期內通過的經濟刺激法案就分別耗費了7000億和7870億美元,這些支出使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急劇增加,使得相當一部分公眾在經濟上產生了不安全感,對通過政府手段改善經濟狀況的懷疑程度加深了,他們希望通過減少政府干預的自由放任政策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