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必須大幅削減其高額的社會福利成本,實體競爭力才能重新回升,因為美國從來不缺“重構、創新和再投資”的制度活力,只要經濟成本下降後,便可能加快全力向新能源與新知識服務型轉型。經濟中若出現長期回報率回升的預期,會吸引更多資本持續回流美國,這樣美元和美元資產能托住而反彈,家庭負債率會停止惡化開始改善,消費開始可持續增長(這不同於減稅政策刺激的短期效應),政府稅基穩定將穩步縮減赤字。
但美國需要實施長效政策的耐心,因為新的經濟因素和模式的創生,前期需要財政的推動,投資於教育、研發和創新;需要減稅,去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活動集群式迸發。這都意味著至少要容忍相當一段時間的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的繼續增加。這需要民眾政治容忍度。
但隨著經濟向實心化逐步回歸,就業能穩步持續恢復。這樣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會引致消費的增長-企業利潤增長-資本性支出(投資)增長-政府稅收增長-直至財政赤字的改善。唯有此,我們方能斷定全球經濟新增長的長周期得已開啟(上一個長周期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IT革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至2001年新經濟泡沫破裂,而後新經濟的溢出效應還推動了經濟持續繁榮了5年)。
以上這個過程在2013年前看到的可能性是零。期待一個要選舉的總統做更多是不現實的。為此,奧巴馬提出了個寬鬆的減赤目標--“在未來12年把赤字削減4萬億”,現在看起來更多也只是個競選的口號。美國人認為債務、赤字和通脹是威脅,但不是最優先考慮的問題。他們是不會節衣縮食來"再平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