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
基礎和前沿研究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基本規律的科學活動,是新知識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會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動人類社會發生變革。當代基礎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廣度日益拓展,學科分化與交融並進,先導性更加顯著,與技術創新的關係更加密切。20世紀以來,引發人類經濟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興產業,幾乎毫無例外地與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關。例如,量子論和相對論促成了半導體、微電子集成電路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以及核能源和核技術的發展;DNA作為遺傳信息載體及其雙螺旋結構的闡明,奠定了遺傳工程和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當代技術革命的成果主要來自基礎研究的開拓。根據有關資料,美國企業申請專利的科學基礎70%以上來自政府支持的基礎研究,每一項新技術專利平均涉及兩篇基礎研究論文。
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沒有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就沒有根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花錢可以買來產品,但買不來核心技術,高技術含量的設備也買不來。原始創新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基礎和前沿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親自領導和參與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規劃”,到改革開放後對科技發展進行前瞻性部署,實施“863”、“973”等科技發展計劃,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再到制定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對一系列領域進行了超前部署,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向前推進。從1986年開始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用於支持基礎和前沿研究。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一直在快速增加。基金設立之初為8000萬元,2006年為36.2億元,2010年增加到103.7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加30%以上。
但總體上看,我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在可能發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處於前沿跟蹤水平,真正由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和開拓的新問題、新理論和新方向很少;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許多重要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先導性戰略高技術薄弱,直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基礎與戰略前沿研究積累不夠、能力不強的問題逐步顯現,這些問題如果不抓緊解決,將成為制約我國長遠發展的新瓶頸。
對基礎和前沿研究,必須進一步予以重視和加強,同時要從國情國力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要著眼於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緊緊把握可能發生革命性變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對國家發展具有全局和長遠影響的關鍵領域,有效組織力量開展攻關,力爭在科學上取得原創性突破。近年來國際上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展示了一些新前景。例如,在物質科學領域,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探索,很可能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樣,引發新的物理學革命;對量子調控的研究和突破,可能引發信息、能源、材料等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在生命科學領域,對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探索,開辟了合成生物學這一新領域,打開了從非生命化學物質向生命物質轉化的大門,可能引發人類健康、生物經濟和資源環境領域的產業革命,等等。在原有部署基礎上,我們還要重點加強哪些領域、怎麼調整部署,應盡快根據新情況組織論證,進一步明確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二要加大對基礎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礎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基礎與前沿研究具有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的特點,需要長期潛心研究、持續攻關。國家財政要對基礎和前沿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保障研究的連續性、穩定性。三要依托高水平國家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建設一批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科學研究中心,穩定支持和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潛心研究的優秀人才和團隊,提高我國基礎和前沿研究能力。四要改革評價體系,為從事基礎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員營造一個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長期潛心研究的環境。並通過穩定支持,提高他們的收入,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