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隨著樓市調控漸入深水區,房價拐點隱現。自今年9、10月份開始,北京、上海等地接連傳出了周邊樓盤降價的消息。而進入到11月份,上海市中心靜安寺板塊的協和城二期以及徐匯濱江的一高端樓盤均打出了優惠大旗,折扣力度為七折與八折不等。這意味著,“房價堅挺”時期已經成為過去。
南方都市報刊登分析文章稱,房價掉頭向下符合民意,也是當下調控的基本指向。但需要注意的是,房價下跌與購房者得到實惠之間卻未必能畫等號,甚至可能要花更多的錢買房子。一系列數據顯示,眾多樓市剛需並未在房價下跌中獲得實惠,甚至伴隨著房貸門檻的全面抬高,購房成本不降反升。就此而言,讓商品房真正成為大眾消費品,除了直接打壓房價之外,包括信貸政策優化、樓市稅費減免等措施也需要綜合推進,以此實現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文章表示,近期各地樓盤的打折促銷之舉並未能挽救市場頽勢。樓市交投清淡,固然有購房者“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使然,而購房成本高企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而“房價降10萬,利息漲20萬”,就是對房貸負擔沉重的形象描述。其實,這一數據結論是可以找到現實論據支撐的。今年10月中旬,建設銀行北京分行率先上浮首套房利率至1 .05-1 .1倍,此後部分銀行跟進。以一套優惠前總價110萬元的商品房為例,首付40萬元,70萬元按揭30年,如果可以拿到8 .5折利率優惠,還款總額為148萬元,支付利息78萬元,月均還款4000元;而在該商品房推出九折優惠後,總價100萬元,首付30萬元,現在只能申請到基準利率、甚至上浮5%,以基準利率計算,70萬元按揭30年,還款總額為168萬元,支付利息98萬元,月均還款4600元。其結果恰好印證了“房價下跌10萬、利息上漲20萬”的結論。
對於多數剛需購房者而言,貸款買房是主要的融資途徑。隨著商業房貸門檻的提高,不僅抵消了商品房總價下降所形成的購房者福利,反而進一步索要更高的放貸收入。其結果相當於購房者把原本給開發商的錢加價轉交到了銀行手中,而購房者實際上卻並未得享樓市調控的益處。需要指出的是,通過行政干預打壓房價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眾生活品質,讓廣大剛需更好地實現“居者有其屋”夢想。雖然本輪嚴厲的調控舉措的確擠出了許多投機泡沫,但其最基本的服務剛需的目標卻尚未能體現出來。釋放樓市剛需,還需要綜合考慮購房過程中的各項成本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