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車開道的濫用,早已備受公眾詬病。溫嶺警車鳴笛給市領導騎自行車開道,不過是給網友提供又一個宣洩憤懣情緒的活靶子。而一旦被公眾揪住小辮子,一切借口都顯得蒼白無力。好吧,體察民情之說純屬誤讀,但想用“交通暢通”堵住悠悠之口,也未免太低估公眾智商。
何為“交通通暢”,無非是一路綠燈,沒有車輛和行人干擾,然而在路口等待紅燈,在車水馬龍中小心穿行,這些本來就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讓領導親身體驗一把,豈不是更能知民生多艱。難道領導就非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再者,領導騎車,有警車開道,交通暢通;以此邏輯推斷,百姓騎車,沒有警車開道,是不是就要交通狀況一團糟?事實上,據目擊者介紹,領導們騎行的錦屏公園周圍人和車都不多,安排9輛警車鳴笛開道,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交通暢通”,而在“揚我官威”。
封建時代,官吏出行都有僕役在前頭扛著兩個牌子,上書“肅靜”和“回避”,鳴鑼開道,平民百姓如果不慎衝撞甚至讓道不及時都會獲罪。如今,隨意使用警車開道的做法,同樣是官僚習氣在作祟。每每遇到警車開道的新聞,都會招來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更是一再被援引,“只有兩種情況下才能使用警車開道:一是發生公共安全事故或突發事件時。二是國家領導人出行、外國首腦來訪。”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警車開道幾乎是“零門檻”。大會小會,領導下訪,明星演出,商人考察,都能享受到警車開道的待遇。警車開道不是新聞,反倒類似某地“兩會”取消警車開道的事件一再引起轟動。推測起來,症結大抵在於監督者本身也是警車開道的受益者,從而形成了集體無意識。
本案的最大看點在於,當領導已經進入騎自行車的“2.0時代”,相關組織者依然不忘警車開道的老一套,“穿新鞋走老路”。其實,啟動公共自行車本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好事,領導躬身實踐也是有益的宣傳方式,只可惜,不合時宜的警車開道露出了官威的底子,大煞風景,也倒了百姓的胃口。顯然,領導騎的不是自行車,是官威啊。
當然,對於這批“幸運”的自行車來說,在享受了警車開道的風光後,還是要歸於平淡,騎在溫嶺普通市民的腳下走街串巷,寒來暑往。不知到那時,它們是否會黯然神傷:“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間:1月10日 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