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川(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新年來臨之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應減少對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國內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評級的研究,更多“作出自己的判斷、避免盲目跟風”。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周小川以少有的批評口吻稱,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壟斷性較強,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現問題,就大幅調低其評級,在問題發生之前,沒有前瞻性的判斷,放大了評估對象的好壞,加重了事態的發展”。這種“順週期”操作,導致形勢好時“捧到天上”,形勢壞時“落井下石”,加大了金融市場的波動。
周小川的言論被業界評價為:“央行行長炮轟三大評級機構”,伴隨而來的是一場關於評級機構標準的討論。而這樣的討論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已經進行了多輪。
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是“寡頭壟斷”
2009年G20會議前,周小川曾公開撰文,批評美元對國際貨幣的壟斷。這一次“炮轟”,則是在三大評級機構對歐洲債務危機推波助瀾之際做出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既可以看成是中國金融界高層對歐洲危機的某種策應,也可看做是中國借勢對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發出的嚴正批評。
2011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3年之後,世界經濟復甦依然乏力,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歐債危機加劇,輿論普遍認為標普、穆迪和惠譽這3家信用評級機構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2011年年底,從希臘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再到歐元區宏觀金融政策,評級機構連續發出了“降級”和“看空”的負面評價,這引發歐元區問題國家的融資成本急劇上升,甚至完全失去市場的融資能力。市場人士則稱,這又一次幫助國際對沖基金完成了做空歐元以牟取暴利的投機行動。
在國際金融市場日益複雜的局面下,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有點像“傻瓜相機”,因為金融衍生品氾濫、國際經濟形勢瞬息萬變,很少有投資者能真正把握潛在的投資風險,而“三大”機構用簡約化的分級,直接影響了金融市場各類產品的定價。同時,“三大”對國家主權債務的評級則直接影響著該國的國際融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