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每天都呼吸著空氣,喝著水,吃著美味的食物。食物品種繁多,可供選擇的餘地不小;但空氣與水,卻是污染了還暫未找到替代品的東西,所以,每一次水污染與空氣污染的命題襲來,總能引發熱議,因為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近日,PM2.5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源於三則新聞:一是中國廣播網發布消息稱,環保部通報去年環境狀況:空氣達標城市達89%;二是《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環境監測站回應PM2.5監測點扎堆學校公園,稱經過科學論證,今後將逐步增加;三是中新社發布消息,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希望個別駐華使館停止發PM2.5數據。
空氣達標城市接近九成,網友大呼與感覺相距甚遠,常見天氣灰蒙蒙卻能見空氣質量合格的檢測。對這,有來自權威方面的解說原因有二,一是標準問題,我們是世衛組織第一階段標準,與公眾感觀還有一定差距;二是選取的點尚不夠密集,不能全局反應。其實這說白了,就是選舉一個有利的地點用一個有利的標準來檢測,於是乎與公眾感覺完全“脫節”。
這般論斷,早已成為一種常識。而對這,官方同樣頗有微詞,稱選取的點扎堆學校公園,是經過科學論證,而在美國,也的確是居民區與公園居多。這般說法,雖否認了“有利的地點”,卻並未否決“有利的標準”,換而言之,之所以選舉世衛組織第一階段標準,說白了還是與“美化”不無關係。但美化的只是數據,空氣質量本身是任何數據都無法美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