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呂途大學畢業已近20年,但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顯得年輕,所以她去蘇州的一家工廠面試時,謊稱自己28歲。她混過去了,被錄用了。
“蘇州的那家工廠每天有無數的打工者離開,同時又有好幾百人進廠。那麼多人都在工廠門口等著,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那感覺就像在等著進屠宰場。等終於叫到你名字的時候,你要跟著站成一排一排的,等著分廠,這時你就會覺得特別丟人。但是你又很渴望被叫到你的名字、站在那兒去丟人。”呂途回憶起她為了做社會調查去工廠打工時的經歷,“一些感覺我無法通過對工友的訪談得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定要自己去。”
法治周末報道,從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呂途和她的同事去蘇州、深圳、重慶、北京、武漢等地的打工群體中進行調查和採訪,研究這個群體的現狀和動態。這個打工群體,她把他們命名為“新工人”,他們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戶籍卻在農村的打工者。一直以來他們都被稱作“農民工”——一些打工者接受這個稱呼並且也這樣稱呼自己;同時也有打工者,尤其年輕人對這個稱呼感到反感,覺得這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稱呼。
2012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2011年)全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8萬人。呂途和她的同事們調查、描述的正是這個龐大的群體——一個在經濟崛起的製造大國和在城鎮化浪潮下誕生的“新工人”們,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在廠房裡,沒有人會叫你的名字。生產線上的線長會拎著你的衣服領子,把你從一個崗位提溜到另一個崗位。從來就不會問你叫什麼,你也從來不知道他叫什麼。這是一個讓你沒有名字的世界,在這裡,當有人真的叫到你的名字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卑,有一種千萬別提到我的名字的感覺。就是這樣——就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呂途停頓了一下,強調了一下最後一句,描述完她體驗到的打工者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