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反對延遲退休年齡,最基本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人70%都不可能工作到65歲。二是今後對於中國,壓力最大的是就業問題。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清華提養老改革方案:2030年退休年齡延至65歲”。在網上找到“清華方案”,細細拜讀,其實這個方案中的主體部分,亦即“國民基礎養老金+個人儲蓄養老金”所謂“二元制”的設計,我是基本贊同的。當然其中有些細節,還可以再討論。但是,遺憾的是,其中的第五部分“提高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再次提出從2015年開始,先女後男,到2030年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延遲到65歲。於是就有了以上所說的媒體文章的標題,將公眾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延遲退休年齡上。
記得在6月底,媒體傳出消息:“由於就業壓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經擱置延遲退休的思路,僅僅從研究著手,進行學術探討。”這個說法讓公眾在“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上鬆了一口氣。但是,一個月以後,媒體上再次出現了“最優退休年齡64.14歲”的說法,來源是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障實驗室。幾天後,又有媒體登出“推遲5年退休能增加3600億養老金收入”的長篇報道,據記者說,以上數字又是“根據專家預測”得出的。進入8月,人社部領導們幾次談到關於養老保險制度的“頂層設計”,然後我們就在媒體上見到了“清華方案”。當然,按媒體報道中的說法:“據了解,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定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將提交有關部門討論。”
從社會政策的理論看,對於政策方案的最終選擇,歸根結底是一個政治抉擇。因此,十分重要的是,既要考慮經濟理性,也要考慮人文關懷。這就是說,保險精算是養老保險方案的基礎,但不是唯一的依據。決策還必須考慮“國情”,亦即在當前國內經濟社會大環境中,這個方案是否行得通。如果一個政策動議被大多數人所反對,那就需要反思這個動議的目標和動機是否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