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環球時報》的風格為同行詬病,但它卻逼得《參考消息》不得不學習《環球時報》:版式上,增大頭條新聞標題在版面上的寬度,在右側放置黑底白字的二條新聞標題,標題的語言風格上,由過去的端莊平穩向火爆直白靠攏。
《環球時報》“土”得自有其道理——何崇元有個理論:一張報紙放在報攤上,路人從看標題到決定買的時間只有0.8秒,要在這個時間里影響讀者,通欄標題要特別簡練,要求字數是7-9個字,8個字正合適。
他們能報道的我們也能
胡錫進繼任總編後,《環球時報》在原有傳統上開始調整。講故事的報道方式逐漸式微,轉向對新聞本身和時效的追求。由於多年來積累了經濟實力,《環球時報》遇到重大新聞時,不再依賴約稿,而是派出記者到一線探查。在國際報道的基礎上,《環球時報》也逐漸加強了國內新聞報道,但影響國內輿論,則是從社評開始。
《環球時報》早年的評論版開設於1998年,主要評論中國外交,經常提出和外交部不一樣的看法,雖備受壓力關閉,但這個欄目給汪道涵留下深刻印象,胡錫進據稱曾因此獲邀到汪道涵家做客,汪道涵鼓勵他繼續堅持。
回看當年的《環球時報》,並無“越格”之處,始終站在“為中國說話”的立場。《環球時報》影響力逐年擴大後,中國外交部主動登門,要求在《環球時報》上發稿,署名為“周寧”,取周邊安寧之意。
在《環球時報》刊文的不止外交部一家,許多政府機構都曾以特約撰稿人的名義刊文,中宣部也多次表彰《環球時報》配合了外交政策的需要。
2011年“9.11”10周年,奧巴馬投書《環球時報》,“強調美國面對恐怖組織和挑戰,需要夥伴關係。”《環球時報》的一位編輯粗略估算,已經刊載過十幾個國家元首的文章。這在國內任何一家媒體都未曾有過。甚至有一本學術雜誌就此刊文研究《環球時報》如何編譯領導人投稿。
《環球時報》的社評對敏感話題的突破確實超越了所有同業。薄熙來事件初期,《環球時報》曾連發13篇社論,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也連發5篇,其後相關部門把《環球時報》發表的社評作為對外口徑的標準,這令外界猜測《環球時報》被賦予某種特權,或是與政府互為表里。
雖然有人批評“胡錫進這是在投機”,但那些希望看到他在薄熙來問題自抽耳光的人顯然失望了,檢索胡錫進和《環球時報》的言論,找不到一條曾對薄熙來或重慶有過肯定的文字,胡錫進和他團隊的判斷力令人驚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