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強裝以“包容”之名縱敵,則政府總部落入流寇之手,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作者 鐘民傑)未撤科先撤離,去年聲勢浩大的反國教戰役最終以反高潮式橋段作為結局。眼看號稱精明幹練的精英官僚被圍攻下苦無破局之策,政府總部將要陷落之際,赫然傳來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撤圍之最高指示,將原本亢奮無比的人馬無情地擲入絕望與空虛的深淵。如此這般就結束了十天九夜的佔領行動,添馬一帶頓時遍地哀鴻,圍城戰士或困惑徬徨,或悲慟不忿,總之希望留守延續看似如操左券的運動,以一副得勢不饒人的嘴臉,盡情羞辱心中厭惡的政權。可憐貪勝之偏執及不擇手段的惡念早已蒙蔽他們的心智,以致錯失機會參透箇中玄機,難逃被集體出賣的厄運。
大聯盟所統率之部眾普遍相信,爭取撤科為上下清晰一致之共同目標,可是領袖們實際上卻自有打算,興兵發難只不過是攫取政治本錢的手段。會盟而成的聯合體當然不應理解為鐵板一塊,甚至內部各懷鬼胎也正常不過,不過戰役始終更傾向圍繞聯盟霸主的意志與利益而策動,實力相對弱小的諸侯只能依附其下,藉尋找位置發揮支援作用展示價值或實現各自目的。儘管領袖們矢口否認當日圍城與臨近的立法會選舉有關,但當前政協委員劉夢熊公開要求與之辯論被他們質疑為建制派站台,進逼有序的攻勢與泛民政黨做勢無關之聲明就難以讓人信服。更何況選舉越近,他們發言時主動牽扯到選舉的頻率就越高?真正意圖既已昭然若揭,則不難看穿長期抗爭乃裝腔作勢之言,領袖們並無為此而多作準備。
既然圍城行動不是至死方休的一戰到底,聯盟之核心領導就必須預先設定體面的下台階從戰場全身而退成。出師固然不得無名,可是鳴金收兵也不見得可以任意妄為,因為戰事結束意味著各方諸侯曝光作業之時限已屆,倘若圍城十日一無所獲而被要求強制撤離,同道中人倒轉槍頭口誅筆伐不足為奇,頭目在部眾心目中亦會威信掃地,難以再擔起號召之大旗。要避免陷自己於不義,尋找宣稱勝利之法無疑是關鍵所在。幸好精神式勝利不拘一格,政府讓步即開花結出“階段性成果”,碩果累累過後又可撒播“長期監察”的種子。把政府官僚推落撒科懸崖之願景也不必武斷判定為天方夜譚,一位前任高級官員竟在戰事正酣之時建議政府直接撤科,反映體制內不乏望風而降之徒,政府因而也有政治自殺的前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