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兩岸和平統一模式,核心是一國。 |
中評社╱題:“一國三府”:兩岸和平統一模式初探 作者:陳勤浩(香港),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前 言
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涉台部分所表達的內容充分顯示,大陸方面的對台政策始終是公開透明的,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明確和一貫的,那就是兩岸通過不間斷的交流合作、融合發展,通過不間斷的累積共識、聚同化異、平等協商,逐步找到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最終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2011年5月27日,台灣《旺報》發表社評稱:統一在台灣仍然未取得普遍的民意支持,如果要在台灣打造和平統一的願景,加快和平統一的進程,必須提出能夠讓台灣人民接受的具體統一方案,對“一國兩制”的具體內涵,或統一的具體條件與程式能提出明確的規劃,兩岸關係當能迅速脫離深水區,進入風和日麗的新境界。《旺報》提出的這一議題,是一個考驗兩岸政治智慧的極為複雜的政治、法律難題。什麼是統一、如何統一?未來兩岸統一於什麼樣的中國?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讓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統一方案?對此,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10年10月訪問台北時曾表示:他很樂觀兩岸問題有朝一日可以找出解答。兩岸問題如果能夠得到圓滿解決,將成為全球各地解決爭端的典範。克林頓的樂觀有一定道理,大陸方面關於“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以及“一中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的宣示,已經展現了充分的善意和務實靈活的態度。假以時日,兩岸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打開這個難解的結。
兩岸的政治現狀與政治關係
要探討未來兩岸和平統一模式,首先應解析及明確當前兩岸的政治現狀與政治關係。在2013年6月13日舉行的“習吳會”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吳伯雄代表台灣主政的國民黨在此次會談中首度公開宣示“兩岸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習吳會”形成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共識。2013年7月20日,馬英九在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回電中,再次重申了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並提出,“兩岸人民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希望貴我兩黨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擴大與深化兩岸的交流合作,以進一步發揚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民族,促進兩岸永續的和平與繁榮。”
海峽兩岸當年從國共內戰一路打到1949年,中國國民黨把“中華民國”的“憲法”和整個國家架構以及兩百萬軍民帶到台灣,最終在美國的保護下據守台、澎、金、馬,與大陸隔海而治。而中共則在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大陸與台灣都各有一部相互涵蓋對方領土、主權相互重疊的國家“憲法”,雙方各有一個互不隸屬的法政系統。在國際上,1971年以前由“中華民國”代表中國,1971年至今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而台灣至今也還與二十幾個國家保持著“外交”關係,這種複雜的政治現狀顯示,雙方的國家形態都不完整,雙方的政府,實際上只是各自行使國家職能的區域性政府,雖然大陸在人口、面積、實力和國際影響各方面與台灣對比懸殊,但在統一前國家形態仍然是不完整的。
上述的政治現狀表明,在國家未統一的特殊歷史階段,雙方的政治關係,事實上就是一個中國框架下國家內部兩個互不隸屬的地區之間的關係。在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雙方實力雖不對稱,但雙方在國家內部互動相處應是平等的。而在由誰代表中國的問題上,在現階段雙方應保持一定的戰略模糊,尊重國際主流傾向及他國的政治選擇。
如何處理好兩岸的政治關係,關係到能否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拓寬兩岸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而要處理好兩岸的政治關係,則應對兩岸政治關係給予明確表述。目前兩岸政界、學界多數表述為非國與國的“一國兩區”關係,但兩區之間是上下級關係還是平等關係?對此,筆者在2012年3月號《中國評論》發表的《台灣大選後的兩岸和平進程線路圖》文章中有一個模擬表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與主權完整不容分割。大陸與台灣在不同的道路上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制度,形成一個中國框架下平等相處的特殊地區關係。”概括為一句話:“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框架下平等相處的特殊地區關係。”“特殊”的意涵,就在於中國內戰造成了兩岸長達60多年的分隔,使海峽兩岸形成一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國家內部兩個政經體制不同且互不隸屬的地區平等而特殊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