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正義 |
|
胡瑞舟 |
林正義:在近期南海情勢發展
美國的角色愈來愈具體
在近期南海情勢發展,美國角色的突出愈來愈具體,美國政策的改變比中共政策改變要來得大。美國過去不會講得太具體,但這一兩年開始非常具體,譬如對三沙市、三沙警備區、九段綫,都公開表達反對的意見。這些都是美國具體政策立場的調整。
另外,可以看得到的是,南海有法律戰,主要從2013年菲律賓尋求國際仲裁開始,法律戰也為美國所支持。這對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形成挑戰,對台灣挑戰稍微小一點,對中國大陸挑戰是最直接的。台灣U形線,從1946年的略圖到1947年定稿公布,相對來講,不像中國大陸把九段綫提交到聯合國大陸礁層界綫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CLCS)。台灣的U形線,在1982年海洋法公約、1995年生效前提出的。不過,對法律戰來講,台灣與中國大陸都必須進行解釋。
包括今年2月,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前東亞事務資深主任貝德(Jeffrey A. Bader)在演講中說,美國有需要跟台灣來討論U形線,這在過去是比較少聽到的。現在奧巴馬政府官員,從他的看法中,多少可以知道正在進行南海的法律戰。
相對來講,近期南海情勢發展,還不如東海那麽受全球關注,中國大陸把東海做為最優先因應的部分。東海情勢的變化,使得國際對南海的焦點被沖淡,包括中國海警主要集中在東海海上的維權。南海雖然有法律戰與軍事潛在緊張,不過相較而論,對中國大陸來說不若東海棘手。但南海仲裁案,會對大陸造成短期因應的難題。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大陸面臨的挑戰,主要焦點是菲律賓與越南會不會聯合;長期來講,則面臨美國、菲律賓、越南、日本、印度與澳洲,甚至加上歐盟的統一戰線。
對於美國,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會稍微有一點矛盾:一方面,認為美國不是聲索方,所以美國沒有資格說三道四,但又認為美國是最棘手的部分。美國這一個核心點,我認為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中美之間針對南海情勢,已經有很多機制可以討論,包括戰略與經濟對話,每年最高層會晤,也包括美國助理國務卿與中國外交部的部長助理等之間互相的對話,名稱是亞太政策的對話,不過是針對南海與東海。
王張會累積兩岸合作正能量
兩岸已簽協議可適用於南海
兩岸處理相關事務的首長會面,我認為可以累積一些正能量,以積極層面帶動一些效應。過去台灣陸委會在南海問題上並非扮演核心的角色,而主要由內政部、外交部、海巡署或國家安全會議處理,但在王張會之後,陸委會可以有新的思考。
因為台海兩岸已經有21項協議,即使有很多沒有針對南海的部分,但在已簽署的協議中,還是有很多內容可以適用於南海。比如海上搜索救難的部分。其實兩岸的合作很早,而且也沒有因為特定政黨停止。兩岸很多在南海方面的合作,有些是從民進黨政府開始,例如政大國關中心與南海研究院,是從民進黨執政的2001年開始。雖然政黨輪替會一定程度影響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但我認為不應該讓合作中斷。
這幾年除了兩岸民間機構的合作外,政府間也有合作的例子,包括海巡署與中國大陸在厦門與金門海域的搜索救難,這些海域地點,可以逐漸擴張到東沙島附近;兩岸一些退休人員,包括海警、海巡、國家海洋局之間也有接觸、交流。例如2010年,大陸的前國家海洋局局長王曙光來台,也與台灣海巡署有接觸,所以政府的合作並不是完全沒有記錄。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比較有彈性、高層退役的人士的接觸,發展到現役人士間的合作。兩岸也有國際合作的經驗,最直接的就是在印尼舉辦的“南海潜在衝突研討會”,兩岸皆有代表參加,因為兩岸有默契,舉辦一些科技、青年、資淺專家的研習營,這是一個國際場合的接觸。
接下來是油氣的勘探,在民進黨執政前就有油氣勘探的合作,從李登輝政府開始。我認為有必要採取一些方式,讓中海油與中油,稍微與政府做切割的彈性思考。假如政府角色介入太深,會讓這些東沙島往南的合作受到一些影響。如何讓此類型的合作,從各自努力、到目標一致向前。油氣的勘探已經有歷史,在1969、1970年,蔣介石要確保東海與釣魚台,油氣探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那時蔣介石與美國好幾家石油公司在東海劃定礦區進行勘探。
兩岸關係發展帶動南海合作
另外,兩岸政府合作也包括環保,2010年環保署辦了研討會,不是只有民間,也有政府合作。總的來講,因為兩岸敵對幾十年,真正的和解從2008年5月才開始,兩岸合作需要考慮到歷史因素。兩岸關係與東海、南海,哪一個合作會比較快?我認為根本還是兩岸關係,由兩岸關係來帶動南海的合作比較簡單;假如由南海合作帶動兩岸關係,這部分比較難。
在兩岸部分,中國大陸與台灣在一些做法與目前氛圍上,還是稍微有一點不一樣。中國大陸是傾全力在南海事務上著力,雖然1988年才正式進入到南沙群島,但已有像南海研究院的規模;相對來說,在台灣就找不到相類似的對口單位。也就是說,政府對南海的重視,兩岸是有落差的。落差的部分,也包括整個政府的立場、心態上面,與政策的優先性等。大陸會比較急,台灣比較緩。另外,中國大陸面臨到的是所有來自國際各式各樣的挑戰,有公開、學術、政府等直接的挑戰。相對來說,台灣這方面的挑戰比較少。台灣在國際、南海的話語權也比較低。
對於兩岸要合作,應該可以比較肯定地說,中國大陸不會面臨過去蔣介石的作法。過去蔣的做法就是要與菲律賓、美國在南沙聯合在軍事上對抗中國,那個世代大概已經過去了。台灣現在不可能與菲律賓與越南合作來對抗中國大陸,甚至台灣也不會公開支持美國,在一些南海具體政策上的表態,因為台灣政府本身就是一個被要求說明U形綫的對象。台灣對此的回應,應該已有準備,但還是會等到北京對九段綫的解釋、國際仲裁的結果出來,再做處理判斷。
最後有個建議,我覺得在南海,中國大陸盡量讓軍事手段的維權降低,改用海警達到維權目標;讓軍事化、軍事緊張盡量緩和。另外,兩岸既然從2001年開始對話,台灣在沒有辦法參與南海行為準則的對話過程,中國大陸是有需要更大幅度地與台灣通氣,讓台灣也能够瞭解到整個情勢的發展。
劉復國:謝謝正義兄,有一些論點也呼應吳院長的兩岸合作觀點,更多的是對我們自己的政府提出善意的建議。我們政府對南海重視程度確實不能與大陸相比,這一點我們是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但若台灣不提升,未來兩岸要合作,還是有很多困難。剛才正義兄點到一個重點,我們等一下可以繼續討論,因為很少人提到兩岸之間已經簽署的21項協議。這裏面有一些內容,其實與南海合作面向是有相關性的。我們可以論述如何將相關內容延伸適用到南海問題,除了創造新的議題讓海基海協會協商之外,也另外找既有協議的相關適用性,這是可以先做的。接下來請瑞舟兄發言。
胡瑞舟:南海緣何重要
非常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交換意見。對於南海問題,目前是大家所關切的。南海為什麽重要呢?一方面是潛在資源豐富;另一方面,牽涉到海上交通綫,不論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有接近或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大量能源透過南海航道,才能夠運達各自的本土,這也是條維繫國家生存發展的生命綫。因為這種種因素,所以南海有“東方的巴爾幹”之稱,也是現代“可能發生戰爭的熱點”。
南海油氣蘊藏豐富,如果我們瞭解中國大陸各地油氣潛在運蘊藏量,大家可以發現,南海這塊地方幾乎是無法割讓出去的。再者,因為中國大陸每天缺乏的石油必須仰賴國外進口,目前每天多達630萬桶的進口原油中的大部分,必需經由南海輸運。大陸產油有限,頁岩油藏量雖然全球第一,但主要卻分佈在地質結構不穩的四川和缺水的新疆,高成本外開採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未來除非能源獲得方面有很大的變革,產量能够自給自足,否則南海未來仍將是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要域。
附帶一提關於航母的發展。目前中國大陸有了第一艘遼寧艦,也有消息曝露第二、三艘正在建造,有人猜中國大陸未來航母的總數是四艘或六艘。但是如果將海上生命綫、交通運補綫、能源綫連結在一起看時,你會發現,你不但要注意南海、還要注意印度洋,未來這個數量是否足够?各界當然也會有相關的思考與評論。
談到當前的南海情勢發展,大家關切的是由菲律賓提出關於南海九段綫及八個島礁的國際仲裁案,今年聯合國海洋法庭就要做出决定是否接受,後續還有一連串法律硬戰要打。除了兩岸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料檔案,此外我們不要忽略英國與法國也有一些檔案資料,他們瞭解南海相關島嶼是屬於中華民族的,然而,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可能不會願意主動公布資料來資助中國大陸或中華民族對於南海主權的聲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