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南下、異邦
60年前,童志安21歲,他挖了六百個坑,埋葬他的戰友。這些坑有一米二深,長度剛好放下一個人,死去的士兵被擦拭掉身上的血跡,用雪白的,但卻被稱為血衣的白布包裹,由童志安和他的擔架班抬進墓坑,填上朝鮮半島的泥土。
這是1953年的春夏之交,一場激烈的陣地攻防戰,葬身炮火的人們如燒焦的木頭,一個月後,戰爭結束了。21341名中國戰俘面臨一個選擇——回大陸還是去台灣。
1951年,因饑餓而昏睡的陳文基,一覺醒來,就成了美軍的俘虜。他被帶往韓國巨濟島上的中國戰俘營,在營內,他發現,戰俘之間,正在上演著“國共內戰”。
“親共”還是“反共”,不同立場的戰俘壁壘森嚴。“反共”的戰俘,多為原國民黨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他們在解放戰爭中被收編,被俘後要求前往台灣。其他戰俘絕大多數堅決要求回大陸。意識形態的衝突,讓雙方互相視對方為叛徒,戰俘營成為戰場,大規模的毆鬥時有發生。
李正文就是堅決要求回國的戰俘中的一員。戰俘們在被俘後建立了“回國小組”、“中共地下黨團支部”,戰俘被秘密組織起來。1951年10月,當“反共”的戰俘決定在“雙十”升旗紀念,其他人則攜帶木棍,在前一天晚上對他們發動了襲擊,試圖奪取旗幟,毆鬥中,雙方互有死傷,隨即被趕來的美軍阻止。
這甚至讓管理戰俘營的美軍感到困惑,他們沒想到,在戰俘營中,戰鬥還要以這樣的方式繼續。
爭鬥的焦點是爭取更多的支持,雙方都希望能將更多的戰俘拉倒自己一邊。
在“回國小組”開展鬥爭的同時,“反共”戰俘發起了“刺字運動”,每一個被控制的戰俘都得在身上刺下文身——反共抗俄、殺朱拔毛,又或者“青天白日旗”。不願意刺字的戰俘,會在夜裡被叫出戰俘營進行“教育”,有的第二天被發現淹死在廁所裡。
而“親共”的戰俘也會發起“打壞人”運動,其中經過一位領導人批准而處死的叛徒就有1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