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如今的萬億帝國華潤,創建於亂世,起初只有幾個員工,最終在時代與形勢的變幻之中,成長為商業帝國。
這一段歷史在《紅色華潤》一書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編委會主任就是宋林。
1938年,受周恩來安排,楊廉安(原名秦邦禮,後又化名楊琳)在香港建立“聯和行”,作為“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的秘密分支,“聯和行”就是今天華潤集團的前身。1946年8月,“聯和行”已改名為“聯和進出口公司”,此時的公司負責人還只是楊廉安一人,員工只有楊的妻子黃美嫻和若干香港當地的練習生。
1949年12月中旬,華潤公司高層楊琳等到北京開會,朱德、周恩來、楊尚昆等出席了會議。在本次會議上,確定了華潤隸屬於中共中央辦公廳。
在創辦早期,進入華潤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共產黨員,所遵循的原則是《黨章》。隨著華潤的業務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黨外人士加入華潤,為了加強管理,華潤領導層制定了“同人公約”,作為公司的管理規章。
據華潤的早期員工陳渭儀保存的一份1951年的“同人公約”顯示,“同人公約”共12條,第一條就強調“養成愛國家、愛人民……的觀點”。當時為了培養員工的歸屬感,華潤建立了送員工回內地學校進修的制度,不斷選派優秀員工進大學或中專深造。同時,還組織香港員工回內地參觀烈士陵園、工廠等。
據《紅色華潤》一書稱,1952年,華潤公司由“黨產”變為“國產”,由國務院外貿部管。這次機構改革,對華潤的管理層也進行了大調整,原來的管理層包括董事長錢之光、總經理楊琳等總計41人,都被調回大陸,參與經濟建設。
該次機構改革後,華潤公司的正式員工共計252人。大合併之後,華潤旗下保留下來的公司主要有:華夏公司、五豐行、德信行、寶元通。
1956年,華潤成為了我國進出口商品業務的“總代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宋林打破48年空降一把手慣例
1960年底,中央派丁克堅空降華潤擔任一把手。此後的48年中,華潤的一把手均為“空降兵”。直到2008年,宋林打破了這一慣例。
在幹部管理上,據1954年華潤公司的一份報告建議:“幹部盡量內外交流,適當時間對調一批,對加強政治、政策學習與了解海外情況均有好處。”
該報告分析:華潤公司幹部的長處是熟悉國際市場,專業水平高,但政策水平低;國內幹部政策水平高,但對業務不熟悉,不了解海外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