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購鄭州、天津等地的燃氣業務,2010年,華潤燃氣配售新股集資25億港元;兩年後,華潤燃氣再度出手,集資27.44億元。
2007年,華潤電力則以每股24.3港元的價格增發2億股。此次籌集的48億港元,用於在內蒙古購買煤礦。
“利用有力的資本環境,開展配股集資,使上市公司獲得了業務發展資金。”宋林曾在一份報告中闡述道。
華潤水泥的“退市後再上市”,也是華潤管理層“玩轉”資本市場的力作。受宏觀調控所致,2006年,國內水泥行業形勢低迷,“華潤水泥得不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失去了融資能力”。2006年7月,華潤集團決定私有化華潤水泥。根據當時的報道,華潤集團為私有化付出的總代價約4.28億元。
三年後,國內的大規模投資拉動了水泥行業復甦。2009年,華潤水泥重新登陸聯交所。此次,憑借“優異的業績表現和強勁的盈利能力”,華潤水泥“贏得投資者的一致追捧”。最終,華潤水泥重返資本市場,帶回了60多億元的募資。國資委網站的一篇報道評價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過去數年間,華潤系還頻頻發公司債,用以建設項目或緩解現金流壓力。公開報道顯示,華潤股份就在2008年發行了一筆85億元的債券;一年後,其又通過發債募資50億元。
各子公司中,華潤電力於2010年發行了額度達38億元的公司債,用途為“建設工程項目、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現金流”。而華潤三九也在去年宣布,擬發行不超過10億元的公司債,用以償還銀行貸款等。
“償還銀行貸款”等表述頻繁出現,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華潤系對於貸款的高度依賴。
2013年的年報顯示,華潤水泥的銀行貸款為173億港元,華潤創業的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共計227億港元,華潤置地的銀行借貸高達571億港元,華潤電力的銀行及其他借貸額更是高達926億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