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式對外公布,醞釀21年之久的存款保險制度終於破題。 |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千呼萬喚,中國醞釀20餘年的存款保險制終於踏出第一步——官方近日發布《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該制度一經確立,若有銀行破產,儲戶存放於出事銀行的資金,50萬元人民幣或以下可獲存款保險機構足額賠付。
法國《歐洲時報》12月4日載文《存款保險制度:中國金改的一步“活棋”》,文章說,這一方案也被看作中國監管層允許銀行破產。一時間,在中國坊間和業界引起諸多議論,有關“狼來了”的聲音見諸網絡。對於中國銀行業,存款保險制度到底是福是禍?是挑戰還是機遇?事實上,存款保險制度若能出台,將意味著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次加速,而這一步落子,也正是整盤金融改革乃至經濟改革棋局的一步“活棋”。
在經濟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存款保險並非新鮮事物,中國大陸是亞洲為數不多尚未設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主要經濟體。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其金融體系由國營銀行主導,雖然中國的銀行業經過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甚至股改上市,大大小小的銀行也如雨後春笋般紛紛建立,但政府的隱性保障卻猶如給予銀行的一根“拐杖”,當真有銀行瀕臨破產時,國家通常不會袖手旁觀,而會予以救助。
這種隱性擔保初衷是為了維護市場穩定,但作為市場上經營信用的主體,銀行同時也是經營風險的機構。而官方的隱性保障讓部分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壯大膽子,不惜承擔過高的風險。特別是中國金融業改革正在加快,諸如放開銀行進入門檻、利率市場化等,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均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部分實力較差、管理水平欠佳的金融機構,就要面臨生存危機。而在普通百姓和投資者眼中,銀行存款可謂“萬無一失”,進而只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出現問題時寄望於政府兜底。而銀行“跛腳前行”的結果可能是風險不斷積累膨脹,最終導致市場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推行存款保險制度,並不意味著銀行倒閉浪潮即將來臨,而是應對當下風險過度積累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可否認,存款保險制度推行之後,申請破產的確成為銀行經營陷入困境下的一個選擇,不排除中國也將出現一些銀行倒閉破產的案例。但我們相信,存款保險制度能夠有效遏制銀行破產給社會經濟造成的負面衝擊。在存款保險基金的支持下,其他合格的金融機構可以對破產銀行“接盤”,以保障存款人的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