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扭轉中美智庫交流上的“逆差”
中國經濟時報: 人才對智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領軍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外交學院不久前評選出十位美國“知華派”學者,可以看出這些美國學者在中國國內有著較強的影響力,您是如何看待在智庫領域中美兩國之間的 “逆差”現象?
李成: 不管怎麼樣,很高興我們被選上。在美國十大“知華派”里,有五個都是布魯金斯學會的常駐研究員,這本身也反映出布魯金斯學會的實力。
實際上,中國有非常好的一流學者,布魯金斯學會在過去幾年也出了《中國思想家》叢書,我們準備有十二個思想家,各個領域選一個,包括政治學的俞可平、法學的賀衛方、人口和經濟學的胡鞍鋼,還會做青年研究、女性研究、宗教研究,希望把中國最好的學者介紹到西方去。
因為這是不對稱的,你到中國的書店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學者的書翻譯成中文,但是你到美國的書店去看,有多少中國學者的著作能夠在美國書店的書架上?幾乎是零。這是很不對稱的,這對美國等國家是種損失。
假以時日,中國的思想家會走向全球,但是這需要一個寬鬆、開放的學術環境,這很重要,儘管我剛才講了,追求獨立也許不是目前中國智庫發展的重點,但是有一個學習的氛圍、有一個開放的氛圍、有一個多元的環境,這會幫助中國產生世界一流的學者。而目前中國對外交流的方式、中國智庫的聲譽還有待提升,這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
智庫發展不是搞公關、不是搞宣傳,更多的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文化的對話,我們不能誇大文化上的不同點。在有些方面中國當然有它的特色,但是如果過度強調特色,你就會限制自己。所以為什麼中國的許多學者本來應該有世界知名度,但是沒有實現,有很多原因。但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尤其是中國對智庫建設的重視,不斷會有新一輪的年輕思想家或者是世界性的思想家誕生。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智庫合作如何能夠在制度性上面有一個創新性的探索,從而帶動兩國社會、民眾之間的互相認知,創造一個有利於中美兩國和平穩定發展的建設性環境?
李成: 答案應該是比較清楚的,就是開放和交流。開放和交流在布魯金斯學會也很明顯,中國外交政策當中有一大批人都曾在布魯金斯學會作過訪問學者,包括很多中國研究外交的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