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01)
大同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愛心,沒有仇恨,沒有戰爭,沒有孤苦伶仃,沒有顛沛流離,相互信賴,相互依存的大和諧世界秩序。這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終極價值最高境界。
三、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概念:天人之際與人性論述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概念是天人之際與人性論述。儒家思想很重視“天人之際”,也就是人對天的態度,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而人性論述則是探討人的善惡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環境所塑造,從而探討人性的可塑性。
1、儒家思想的天人之際概念
儒家思想對於天人之際的論述以孔子、孟子與荀子的主張為代表。孔子主張敬天畏天;孟子主張天人合一;荀子則強調天人之分。
關於孔子天人思想的闡釋,以孔子的孫子子思在其中庸一書中所做的論述最為周延。該書在其開宗明義第一章對“天命”一詞做了如下的定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根據論語的記載,孔子自稱“五十而知天命”。他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天何言哉?四時成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和他的學生路過一個衛國的邊界城鎮(儀),守城的官員見過孔子之後告訴他的學生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