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用來達成其塑造完整人格與仁禮政治的實踐途徑;因此,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論。孔子認為,中庸之道是人類行為準則的最高境界。他強調,人的行為如果偏離了中庸之道,就會產生過當與不及的弊病;他認為“過猶不及”。
伍˙儒家思想的第四個核心概念:仁政思想
儒家思想的第四個核心概念是其對於達成大同世界政治理想第一個實踐途徑的論述: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就是人本主義的思想;也就是以人為本,以人民為核心的施政理念。
孔子對仁政有很簡潔而明確的定義。哀公請教孔子為政之道。他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20:哀公問政) 。孔子建議哀公為政之道,在於施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要以人道主義來治理國家;而人道主義的實踐要從讓百姓能夠奉養父母開始。
孟子曾經與墨家夷之就仁子如何對待父母喪葬問題展開辯論。平常夷之宣揚墨家薄葬的主張,但是自己卻厚葬他的親人。孟子諷刺夷之言行不一。夷之引用儒家的論述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說:“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滕文公上05) 夷之所說的“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可以作為上述孔子所說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最佳詮釋。不過,孟子本人則對於對待親人、民眾與物類的態度則做了差等的區隔。他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45)
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是政府要做到讓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他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