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中評社 林艶攝) |
中國青年報記者:請問錢委員,我們之前聽到李克強總理曾經說過,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人口紅利,我們要轉變過去的發展模式,從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您既是經濟學家,也在從事高校的相關工作。您覺得中國如何加快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錢穎一:謝謝你的問題。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是必然的,同時也是一種機會。在某種意義上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供給側的主要推動力就是在於能夠不斷持續的釋放人才紅利。在“十三五”規劃中專門有一章就是講人才發展戰略,確立了人才發展的整體框架,這是有深刻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011年開始,我們國家的勞動力占人口的比例開始下降,2012年開始,勞動力的絕對數目開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也看到,人口紅利逐漸下降的另一個證據是工資增長速度比較快,在過去幾年都超過了GDP增長速度,這是一個現實。但是我們也要看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國人才紅利的潛力是非常不得了的。2015年,我們國家高校在校人數是2700萬,現在每年高校本科專科錄取是700多萬。高校的所有在學學生包括在職學生有3600多萬,所有這些數字都是全球最高的。現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40%。有意思的是,這些快速增長是在過去十幾年發生的,因為在1998年時,高校每年招生才100萬。這就意味著在目前階段,我們勞動力中的教育水平還不是那麼高,但是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十幾年會有非常快速的增加,因為這有一個時間間隔在裡面。因此從數量上來講,我們的人才潛力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光有數量還不行,還要有質量,這就對教育質量的要求更高了。
錢穎一:說到人才紅利時往往有一個誤解,通常我們說人才的時候,往往集中於說傑出人才或者拔尖創新人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才不僅僅是傑出人才,在供給側增長的推動力中,人才進入增長有兩個方式:一是人力資本。指的是全社會中的普遍教育水平。二是全要素生產率。就是由於人的創造力而實現的技術進步等等。這兩個方面,人力資本也好,全要素生產率也好,都是由人才推動的。從這個觀點來看,人才紅利需要兩方面發力:一方面,需要在拔尖創新人才、人的創造性方面應該大力提高。另一方面,作為全社會,在現有基礎條件下能夠培養大量的、各種層次的有技能的人,這都是人力資本的部分,我們需要在這兩方面加強。說到底,人才紅利要想實現,非常重要的還是教育。這就是為什麼教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這是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變化所要求的。人才紅利、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很不一樣的方面就是物質資本投入馬上可以見效,但是人力資本不是,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明天,它有一個時間的過程,但這更進一步說明,為了實現人才紅利,提高今天的教育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路透社記者:請問陳錫文委員,是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我們知道,現在雖然中國不再增加玉米的庫存,但是現在庫存的玉米達到了2.3億噸,是中國人一年都消費不完的。現在我們聽說中國想要把這些庫存的玉米用作工業用途,但是我們現在仍然沒有看到這部分玉米使用量的大大增加。我的問題就是,政府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加速這部分庫存玉米的消費使用,在它過期腐爛以前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