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網評:讓傳統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來源:東方網 作者:付彪 選稿:桑怡
今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册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册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8月18日《城市晚報》)
今年全國兩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成為熱點,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建議,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等。此次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古詩文,順應和滿足了公衆呼聲。
《中國詩詞大會》曾撥動了很多人的心弦,一度被認為“高冷”的古詩文成了大受追捧的“網紅”。優秀傳統文化照亮了許多國人的詩心,體悟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奇妙感受。主持人董卿表示:能够打動人心的不是節目的光環,而是每個具體人的情懷;傳統和現代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很多人向往詩意的栖居,但工業社會的發展有時讓人們的內心異化,“我們必須憑借著詩人的靈感、情懷和直覺,走近傳統,從傳統當中找到回家的路。”
讓傳統文化找到“回家”的路,確實應當從學校教育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鑄魂工程”,學校教育無疑是重要陣地。不過,此次教材變更消息公布後,也有部分網友表示擔憂,認為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特別是低齡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含義。我以為,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是逐步積澱的過程,只有從小開始,讓老師將孩子領進“門”,循序漸進,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